俄乌战争刚开打那会儿,外界确实能看到俄军的不少麻烦。前线推进的速度没大家预想中那

夜色温柔织 2025-08-28 14:18:27

俄乌战争刚开打那会儿,外界确实能看到俄军的不少麻烦。前线推进的速度没大家预想中那么快,有时候补给还会跟不上,就连一些决策都显得有点慢半拍。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不少老资格的指挥官,脑子里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打法里,碰到乌克兰那边的新战术、新情况,就有点应对不过来。 战争初期,有的老将还是习惯靠大兵团正面推进,却没考虑到乌克兰军队会用小股部队打游击、搞突袭,结果好几次陷入被动。 但战争这事儿最不等人,前线打得热火朝天,俄军高层也很快意识到,不能再抱着过去的“经验主义”不放了。要是再这么下去,吃亏的只能是自己。所以没过多久,俄军内部就来了一轮彻底的“大换血”。 这次换将的标准特别实在——不管你资历多老、以前多风光,只要能打仗、能解决前线的实际问题、能带着士兵打胜仗,就给你机会;要是只会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写文书,对前线情况一问三不知,那慢慢就被边缘化了,最后只能退出指挥层。 这批新上任的将领,跟过去的老派指挥官比,确实不一样。他们大多是从一线战场上实打实冲出来的,手里的指挥经验不是从书本上看来的,而是在真刀真枪的战斗里攒下来的。他们清楚现代战争讲究的是速度、灵活和快速反应,不是靠老一套的“人海战术”或者“慢节奏部署”。 很多新指挥官一上任,没先忙着在后方建指挥部,而是直接带着参谋人员下到前沿阵地。他们每天跟士兵们一起在战壕里吃住,白天去阵地勘察情况,晚上就跟基层军官一起分析战况、制定第二天的作战计划。 碰到突发情况,比如乌克兰军队搞夜间突袭,或者补给线被切断,他们不会像以前那样先等上级批示,而是根据现场情况直接拍板决策,怎么能保住阵地、怎么能减少伤亡,就怎么干。 有一次,俄军某部在赫尔松地区遇到乌军小分队偷袭补给点,当时的指挥官没等上级命令,直接调派附近的机动部队迂回包抄,不仅保住了补给,还俘虏了对方不少人。这种“一线指挥、快速反应”的风格,在新将领里特别普遍。 这场战争不光换了人,还逼着俄军的战术和打法也跟着变了。以前俄军打仗,偏爱的是传统的大兵团作战,讲究的是集中优势兵力正面突破,这种打法虽然气势足,但缺点也明显——节奏慢、动静大,很容易被对方摸清动向。 要知道,乌克兰军队用上了不少西方援助的新式武器,比如“海马斯”火箭炮、“标枪”反坦克导弹,还有西方提供的实时情报支持,能精准定位俄军的大部队位置。要是还按老办法打,等于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对方。 所以在新将领的主导下,俄军慢慢放弃了过去的大兵团推进,转而更多用小股精锐小分队。这些小分队人数不多,一般就几十人,配备无人机、便携式反坦克武器和通讯设备,专门搞渗透、搞机动。 他们会绕开乌军的正面防线,去偷袭对方的弹药库、雷达站,或者切断对方的小股补给线。这种打法动静小、效率高,还能让乌军防不胜防。 在顿巴斯地区的某次战斗里,俄军一支小分队借着夜色掩护,悄悄摸到乌军的一个雷达站附近,只用了不到半小时就摧毁了对方的雷达设备,自己没损失一兵一卒,还顺利撤了回来。 现在再看俄军,早就不是战争初期那副“慢半拍”的样子了。那些在战火里炼出来的新战将,不仅带着部队打了不少翻身仗,还把俄军的作战体系打磨得更适应现代战争。 外界以前觉得“俄军被拖垮”,其实是没看到这种“越打越强”的内在变化——战争虽然残酷,但也成了俄罗斯军队“换血升级”的契机,那些炼出来的新战将,才是俄罗斯现在手里最实在的“硬底气”。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0 阅读:6

猜你喜欢

夜色温柔织

夜色温柔织

夜色温柔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