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建国以来,一直在做三件事:抢别人土地、抢别人出海口、堵别人出海通道,任何时候,跟俄罗斯谈判,的结果都是:你让步,我不动。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黑海的港口顿时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乌克兰的粮食想要出海?俄军舰队只需在敖德萨周边一布防,粮船立刻动弹不得,全球供应链为之震荡。 其实,这并非俄罗斯第一次用“卡脖子”的方式来博弈。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俄罗斯闪电出手,稳稳掌握住黑海的关键节点。克里米亚的军港和亚速海的出入口,等于给俄罗斯多添了两道“水上闸门”。 20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俄罗斯同样瞄准的是南高加索走廊,目的就是扼住能源和交通的生命线。 而要真正理解这些动作,还得回到几个世纪前。 彼得大帝登基时,俄罗斯还是个被锁在内陆的大国。17世纪末,北面波罗的海被瑞典牢牢控制,南面黑海又被奥斯曼帝国封死出路。 彼得不甘心,1700年联合丹麦和波兰,挑起大北方战争,二十多年血战,终于在波罗的海东岸夺下大片土地,包括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 为了守住战果,他在新得的港口上建起圣彼得堡,这座城市后来成为“通向欧洲的窗口”。 同一时期,南线他也没停手。1695年围攻亚速夫,建造顿河舰队,抢下亚速海。奥斯曼帝国苦心经营的黑海霸权,就此被撕开口子。 从那时起,“必须拥有温水港”几乎成了俄罗斯战略传统的一条铁律。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18世纪中期把这一传统推到极致。她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中夺下克里米亚,并正式将其并入帝国版图。黑海的海上贸易格局因此彻底改变,奥斯曼的船队遭遇重创。 与此同时,她的东扩战略一路推过西伯利亚,甚至在18世纪末短暂拥有了阿拉斯加。1858年与清朝签订《瑷珲条约》,把外满洲收入囊中,为俄罗斯再添一个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 几百年后的今天,俄罗斯依旧沿着这条老路前行。 苏联解体后,领土骤减,但“向海而生”的动力没有消失。乌克兰的粮食出口被港口封锁,格鲁吉亚的运输走廊被卡断,这些手段和彼得、叶卡捷琳娜的做法一脉相承。 邻国的反应也因此带上了深深的戒备色彩。波兰长期把俄罗斯视作“永远的威胁”,乌克兰更是时时提防。北约东扩的逻辑,本质上就是对俄罗斯这种“你退我进”姿态的回应。 外交桌上,俄罗斯的强硬几乎成了习惯动作。 这条七百年的扩张史,换一种表述,其实就是“抢地盘、夺海口、堵他路”。伊凡三世开了头,伊凡四世推向东方,彼得大帝打通波罗的海,叶卡捷琳娜二世把黑海变成跳板。 而现代俄罗斯,则用军事封锁与能源通道来延续这条道路。 问题在于,抢来的地盘能带来安全感吗?抢来的港口能带来财富吗?它们在短期内确实奏效,却也让俄罗斯不断被推向孤立。 未来俄罗斯能否在“扩张”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很可能决定它能否真正融入世界秩序。
俄罗斯建国以来,一直在做三件事:抢别人土地、抢别人出海口、堵别人出海通道,任何时
古凌国际
2025-08-28 19:57:0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