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年间,官员贾涉去临安接受任命。途中来到一户人家休息,见那农妇长得美貌端庄,又有福相,便想将她纳为小妾,替自己生个儿子。开口一问,妇人竟说:“只要我丈夫答应就可以,我不能自己做主 南宋嘉定年间,官员贾涉赴临安任职途中,于山野农户家歇脚时,见一位农妇姿容端秀,竟想纳为妾。 而农妇从容应答:"此事需问过我丈夫。" 一句寻常回话,却即将成为葬送南宋江山的罪魁祸首。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官员贾涉前往临安接受新职任命,旅途奔波之余,他来到一户农家休息。 这家农户陈设简陋,却收拾得干净整洁。 贾涉注意到接待他的农妇虽衣着朴素,却长得美貌端庄,举止间透着一股不凡的气质。 贾涉多年来苦于没有子嗣,此事已成为他的一块心病。 在当时的南宋社会,士族家庭尤其重视子嗣传承,没有儿子不仅意味着家族香火难续,更直接影响官员的声望与地位。 见到这位农妇后,贾涉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 ”纳她为妾,或许能替自己生个儿子?“ 然而,最令贾涉惊异的是她听闻纳妾提议时的反应。 既不羞怯也不贪婪,只平静指向院外:"我丈夫在干农活,等他回家大人去他商量吧?" 傍晚时分,农妇的丈夫干完农活回到家中。 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见到家里来了官员,显得有些拘谨,但还是热情地招待了贾涉。 贾涉直接说明来意,表示愿意出银两纳农妇为妾。 农夫听闻官员要买自己妻子时,手中青枣撒了一地。 这个名唤王大的农夫竟扑通跪地:"大人,草民媳妇不是物件,是共过患难的亲人。八年饥荒她啃树皮省粮给我,老母病榻前她侍奉汤药三年。这般情义,千金不换。" 三月后贾涉竟又途经此地。 却见茅屋寂寥,王大卧病在床。 原来今夏暴雨冲毁稻田,王大抢收时摔断腿,胡氏日夜刺绣换药钱,眼已熬得通红。 这次贾涉未提纳妾,只留下十两银子:"算我借与乡邻。" 隔日却派仆从送来契书,以百两银聘胡氏为妾,约明"三年后去留自决"。 他沉默良久,看看妻子,又看看等待回复的官员,最终叹了口气。 农夫心想,自家日子清苦,若能跟了官员,妻子或许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最终点头应允了这门亲事。 农妇见丈夫已经同意,便不再多言,默默收拾了几件随身物品,跟着贾涉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农家小院。 贾涉将农妇带回府中后,对她颇为宠爱。 果不其然,没几个月农妇便怀有身孕,为贾涉生下了一个儿子。 贾涉大喜过望,却不知妾室常对月垂泪,在绢帕上绣"王门胡氏"四字。 1223年她产下男婴,取名似道,产后却终日郁郁,未满三年便溘然长逝。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南宋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权臣贾似道。 这孩童自幼聪颖异常,而老来得子的贾涉更是心甘情愿的倾尽资源栽培。 请西席教经史,聘武师授骑射,却独独忘了教他民生疾苦。 某日小似道见乞丐抢食,竟笑问:"何不食肉糜?" 贾涉只当童言无忌,岂料此话已成王朝谶语。 1241年,凭借父亲的关系和自身的努力,贾似道顺利进入仕途。 而贾似道中进士时,王大仍在乡间耕种。 他曾攒够百两银赴临安赎妻,才知胡氏早已病逝,只见到锦衣玉带的少年郎打马游街。 老农望着与亡妻眉眼相似的宰相之子,最终默然离去。 而贾似道官场一路青云,他善于钻营,精于算计,官位节节高升,最终登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 在贾似道掌权后,并未如其父所期望的那样成为国家栋梁,反而利用职权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势力。 他在朝中专横跋扈,对政敌毫不留情,致使朝纲崩坏。 1275年元军破城时,这位权相正与姬妾斗蟋蟀,犹唱"庭院深深深几许",浑然不知故国将倾。 当时南宋面临着北方蒙古军队的严重威胁,国家正值存亡之秋。 作为宰相,贾似道本应励精图治,加强国防,但他却敷衍塞责,甚至隐瞒军情,导致朝廷对局势判断失误。 1273年,襄阳城被元军围攻数年之久,贾似道却迟迟不发援兵,最终导致这座战略要地失守。 南宋门户由此大开,元军顺长江东下,直逼临安。 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皇室投降。 尽管后来有文天祥、陆秀夫等人奋力抵抗,试图恢复宋室,但终究回天乏术。 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后,南宋彻底灭亡。 后人读史至此,常叹胡氏若未应允纳妾,南宋或可续命数十年。 而贾似道的母亲,那位曾经的农妇,恐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当年离开农家小院的决定,竟会以这种方式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或许正如《宋史》所评:"似道之奸,非生于母胎,而成于朱门。" 那个山野间不卑不亢的农妇,若见儿子祸国行径,怕是要抢过锄头亲自清理门户。 人生的选择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往往远超我们的预期。 嘉定年间的那个看似微小的决定,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每个选择都值得慎重对待,因为它们可能产生远超想象的影响。 主要信源:(《宋史·贾似道传》《钱塘遗事》《民间传说》)
我二哥,72年的鼠,大学毕业回了县审计局工作,我二哥工作兢兢业业,多年后副职退休
【1评论】【1点赞】
用户91xxx12
此等奸佞,必遭天诛地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