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5月,高楼寨的麦田里,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受伤后,被16岁的捻军小兵张皮绠手持长矛刺入咽喉,然后割下头颅。 僧格林沁出身蒙古贵族,属于博尔济吉特氏,与孝庄文皇后源自同一宗族。 僧格林沁因战功,后被封为 “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成为为数不多的 “铁帽子王” 之一。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北方的捻军势力则不断扩张,清便将 “剿捻” 的重要任务交给了僧格林沁。 起初,僧格林沁对付捻军还算顺利,多次击败捻军,斩杀了捻军的重要首领张乐行。但是,随着太平天国的遵王赖文光率部和捻军联合,捻军的战术打法发生了改变,采取流动作战为主。 僧格林沁性格急躁,看到捻军四处流动作战,率部紧紧追击。但捻军骑兵一天能行进一百多里,清军步兵根本无法跟上步伐。僧格林沁索性把步兵丢在后面,只带领骑兵独自追击。 这样一来,清军兵力越来越分散,再加上士兵们长时间行军,早已疲惫至极,战斗力大幅下降。 1865年4月,赖文光、张宗禹等人看到僧格林沁率领的追击清军已经疲惫到了极点,决定布设埋伏,经过反复勘察地形,把埋伏地点选在了山东菏泽的高楼寨。 高楼寨附近还有一条名叫赵王河的河流,正好能够切断清军的退路。捻军将领们精心安排,把部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负责引诱清军进入埋伏圈,一部分埋伏等待,还有一部分则部署在赵王河附近,准备切断清军的后撤路线。 之后,捻军派出一小股兵力,故意在僧格林沁的清军面前出现,接着假装抵挡不住,转身逃跑。僧格林沁果然落入圈套,看到捻军 “溃败逃窜”,他下令追击。清军骑兵跟在这股捻军后面,一路追到了高楼寨附近。 当清军骑兵进入高楼寨后,埋伏的捻军突然发起猛烈进攻。清军本来就已经是疲惫的军队,又遭遇这种突然的袭击,立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僧格林沁毕竟是经历过许多战争的老将,最初的慌乱过后,他很快镇定下来,下令清军组织反击。但此时的清军已经失去了作战的主动权,捻军从各个方向不断对清军发动突袭。再加上捻军骑兵机动性非常强,一会儿从左边冲锋,一会儿从右边夹击,清军根本没有办法抵挡。 战斗进行没多久,清军就损失惨重,僧格林沁看到形势不利,打算带领剩下的兵力突围。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这时,埋伏在赵王河附近的捻军看到清军想要突围,马上冲上前去,把残余清军紧紧围困在麦田里。 随着战斗的不断推进,僧格林沁身边只剩下几百名亲兵。在激战中,僧格林沁被捻军的长矛刺中右腿,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亲兵们看到僧格林沁受伤落马,急忙围过来,想把他扶起来逃走。可大队捻军这时候已经冲了过来,亲兵们大部战死。 僧格林沁趁着混乱,一瘸一拐地钻进附近的麦田,想找个隐蔽的地方躲起来。 与此同时,16岁的张皮绠正跟着其他捻军士兵在麦田里搜查残余的清军。张皮绠是安徽涡阳人,14岁的时候就加入了捻军。虽然年纪还小,但他在战场上却非常勇敢,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 张皮绠在麦田里时,发现了受伤的僧格林沁,他毫不犹豫举起长矛狠狠刺了过去。随后,张皮绠割下了僧格林沁的头颅,回到捻军大营向将领们报功。 捻军将领们看到僧格林沁的头颅,都非常高兴,当场表扬了张皮绠,还赏给了他不少银子。 僧格林沁被杀死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整个清廷陷入了震动之中。 慈禧太后得知这个消息后,当场哭了起来,因为僧格林沁不仅是朝廷的重要大臣,还是她的亲戚。 同治皇帝也非常伤心,下令停止上朝三天,以此表示哀悼。 对于捻军来说,斩杀僧格林沁无疑是一场重大的胜利。在这场战役中,捻军消灭了僧格林沁的骑兵部队,极大地打击了清军的士气,捻军的势力也因此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 斩杀僧格林沁之后,张皮绠继续跟着捻军打仗。到了1868年,捻军在清军的大量兵力围剿下最终失败了。走投无路的张皮绠只能隐姓埋名,回到了安徽涡阳的老家。 回到老家后,张皮绠娶了妻子,还开了一家粮店,希望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可世事难料,1873年的一天,张皮绠喝醉酒时,说了自己当年的经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不久后,几个僧格林沁的旧部前来打探消息,在确认无误后,将张皮绠抓捕。 张皮绠被抓后,坦然承认了自己斩杀僧格林沁的事实。清廷下令把张皮绠押送到北京处死。就这样,年仅24岁的张皮绠,因酒后失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865年5月,高楼寨的麦田里,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受伤后,被16岁的捻军小兵张皮绠
帝王八卦
2025-08-30 12:07: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