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生还北京首映礼香港文汇报专访导演《电影生还致敬抗联英雄》一位从东北吉林特意赶

如波谈世界 2025-08-30 13:59:37

电影生还北京首映礼香港文汇报专访导演《电影生还致敬抗联英雄》

一位从东北吉林特意赶到首映现场的观众用一句东北老话“生死看淡,不服就战”总结了影片中抗联战士的不屈精神。

高群书:抗联从1936年成立时候的3万多人最后只剩下700多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段历史不能忘”,影片《生还》实际上是在写牺牲,没有那么多牺牲就换不来这700多人生还,也换不来今天的和平生活,而很多牺牲的抗联战士连一个墓碑都没有,“抗联的艰苦是人类史罕见的绝境,抗联战士们的战斗精神和生存能力是人类奇迹,希望电影《生还》能为大家补上这一课,让现在的年轻人更全面的了解抗联,了解全国人民的抗战”。

今日的强大来自于那时的不屈 电影《生还》再现抗联艰苦英勇

(记者 马晓芳 北京报道)首部表现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全过程的电影《生还》将于9月3日上映。在28日晚举行的北京首映礼上,数十位红军和抗日战争将领的后代、开国领导人的后代和东北抗联的后代共同观影,与电影主创们一起在光影中回望历史,纪念东北抗联充满热血的不屈岁月。影片导演高群书借助镜头向英勇奋战的抗联忠魂们深情致敬,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这次拍摄抗联主题战争片最重要的是致敬,“今日的强大来自于那时的不屈,影片之所以叫《生还》实际上是在写牺牲,没有那么多牺牲就换不来今天的和平,我们想以此祭奠那些在抗日战争中逝去的年轻生命。”他并透露,影片将与院线同步开启农村免费放映,“让广大农村民众能和一线城市观众同步看到这部致敬东北抗联英雄的电影。”

电影《生还》改编自抗联女战士李敏撰写的回忆录,以纪实风格再现1938年到1945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被服厂女兵与伤兵组成的留守团,在主力部队西征后坚持在老游击区牵制敌人主力,突破重重围剿最终进入苏联整训,整编为抗联第88教导旅打回东北的真实故事。全片通过12岁女战士李童的视角,塑造了耿团长、裴大姐、白连长、金玉希、李亦奇等一批普通抗联男女战士在突围中拼死互相保护,牺牲、被俘、最终生还的残酷历程。

导演高群书纪实感的镜头冷静而不失温柔,以一名普通的抗联女兵的视角,用子弹的呼啸与战士的歌声带领观众回望那段血肉铺就的胜利之路,再现抗联战士在战斗中互相保护,牺牲或被俘、最终生还的残酷历程。作为国内类型片导演,高群书曾拍摄了《东京审判》《神探亨特张》《风声》等作品,《生还》是他对抗联忠魂们的致敬。

高群书向记者表示,剧组在零下20℃甚至零下30℃的极端环境中连续奋战64天,影片主要角色启用新人演员,全片没有明星加盟,从黑龙江的跨境密道,到吉林的雪原密营,再到辽宁的酷暑戈壁……电影《生还》跨越东三省全域实景拍摄,在先烈战斗过的白山黑水间,用一场场的写实战斗还原抗联英雄们的抗战悲歌。

影片拍摄前,高群书阅读大量关于抗联的回忆录、史料。他透露,《生还》改编自《风雪征程——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李敏回忆录(1924-1949)》。

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呈现了抗联后期从突围到整编为教导旅,再到打回东北的全过程。“抗联这段被遗忘的历史有很多感人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见。”高群书说:“1938年开始抗联不断被日军围剿,最后一小部分人突围过江到了苏联,整训改编成抗联教导旅,1945年这些抗联战士又打回东北,这个过程以前的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都很少提及,可以说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因此影片也是我们对3万抗联忠魂的致敬”。

高群书介绍,影片原型李敏的父兄都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她12岁正式参军成为一名抗联战士,并一直跟随部队战斗至新中国成立,李敏也是倡导把“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写进中小学生历史教材的主要呼吁者,在生前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影片中饰演女一号李童的是来自南京的邵正一,今年正好也是12岁,已是昆仑决青少年签约选手。

首映现场,小拳击手邵正一的表演也获得很多观众的称赞,据透露她从8岁开始每天都坚持十公里以上的长跑,这也为她演好这个角色提供了良好的体能保障。

高群书说,抗联从1936年成立时候的3万多人最后只剩下700多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段历史不能忘”,影片《生还》实际上是在写牺牲,没有那么多牺牲就换不来这700多人生还,也换不来今天的和平生活,而很多牺牲的抗联战士连一个墓碑都没有。

“抗联的艰苦是人类史罕见的绝境,抗联战士们的战斗精神和生存能力是人类奇迹,希望电影《生还》能为大家补上这一课,让现在的年轻人更全面的了解抗联,了解全国人民的抗战”。

记者获悉,为了让广大农村民众能和一线城市观众同步看到这部电影,影片《生还》将与院线同步开启农村免费放映,9月3日起农村观众将可以在电影下乡时免费观看这部影片。

抗战老兵后人观影:《生还》是我们国家的生还

《生还》首映仪式上,数十位红军和抗日战争将领的后代、开国领导人的后代和东北抗联的后代一起观影。

在映后交流环节,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本立观影后动情说道:“中国人在任何时候都有自己的民族气节,《生还》不止是个别人的生还,更是我们国家的生还”。

抗日英雄后代、北京联合大学教授任公伟看过影片后,回忆起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一幕:“走在第一方队的就是抗联的老兵们,现场所有嘉宾都感动不已”。

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观影后说:“演员大多数都很年轻,白山黑水,冰天雪地,要再现抗联战士艰苦的环境,不光是流血牺牲,而且要忍受天寒地冻,真的不容易。”许多无法到场的英雄后代也为首映仪式送来了祝福。

赵一曼烈士的孙女陈红为影片献上致辞:“英勇的东北抗日联军先烈们永垂不朽!伟大的中华民族的铁血抗战精神万岁!”。

陈毅元帅之子、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少将,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中将等分别为《生还》剧组送来书法题字和题诗作品。

编剧、作家表示:“当年有人牺牲才有人生还,当年有人生还当下才有人生活,当年他们生还留给我们今天的是传承——传承抗联精神走向美好明天。”

一位从东北吉林特意赶到首映现场的观众用一句东北老话“生死看淡,不服就战”总结了影片中抗联战士的不屈精神。有观众表示,当历史书上的知识点化为了眼前的一幕幕,比课本教的更直观,更让人动容。

生还首映礼现场高群书夸小演员【高群书透露小演员家里特别有钱】8月28日晚,电影《生还》北京首映礼现场,导演高群书表示电影好坏大家自有评判,不多说电影,随后向观众介绍身旁的小演员张慧子,称其家里特别有钱,“有十几亿资产,只是想体验生活的残酷和战争的残酷。”还有来自南京的小拳击手邵正一,会格斗、散打,从小坚持练武,最终于众多小演员中脱颖而出,在拍摄中也不断成长。

据悉,电影《生还》呈现了东北抗联从1938年数十万日军铁壁合围中的绝境突围,到1940年转移到苏联整训改编为抗联教导旅,再到1945年挥师反攻东北、迎接八路军新四军挺进东北的峥嵘历程,在银幕上徐徐展开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如波谈世界

如波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