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正当印度总理莫迪在天津与中方进行对话之际,美印关系又出现新的变化,根据《纽约时报》报道的消息,特朗普已经决定今年底不会前往印度,出席美日印澳四方峰会。那么如何理解这个动向呢?四方机制未来还能继续存在吗? 美国总统的这种临时变卦,从表面看仿佛只是一次普通的行程调整,但实际上释放的信号很明显。 过去几年美国一直拉拢印度,视其为亚洲战略重心,可最近因为印度坚持从俄罗斯进口石油、与西方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分歧,再加上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印度与美国的关系短期内降到了一个低谷。 美国加征印度商品进口关税的动作迅速激起印度国内不满,印度社会和政府的反激烈而直接。 这一系列事件无疑让莫迪政府必须拿出强硬态度,避免被认为向任何大国妥协。 美国此时“冷处理”印度,把关税作为谈判的武器,其实也算延续了特朗普惯用的交易式外交风格。 对于印度来说,美国的做法多少有点“过河拆桥”的意味,这就让美印之间的互信打了折扣。 特朗普缺席四方峰会,无论理由如何变化,外界一般都看到它背后对印太战略部署的深远影响。 和美国“冷”起来相比,印度竟然在同一时段“热”了起来。 印度一直坚持在大国之间周旋,想要尽力保持自身的战略自主,不愿彻底倒向哪一方。 这次高调与中国互动,某种程度上是对美国施压政策的回应,也体现出印度在当前全球南方国家联合抗衡西方压力背景下的自信。 这将直接影响四方机制的走向,四方机制本质上是地区安全和经济对话平台,不是任何形式的军事同盟。 四方机制内部本来就各有算盘,各方的出发点都不一样,美国想在亚太遏制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注重本国安全利益,印度则更看重自己的地缘和经贸自主空间,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本身就让四方机制灵活但不牢固。 现在美国与印度关系出现裂痕,机制的凝聚力肯定会下降,眼下莫迪需要在国内和国际社会面前展示“印度不会受制于人”,这也让他和美国进一步协调的难度上升。 而特朗普利用关税和外交冷遇控制印度,甚至公开指责印度对俄油采购,短期内只会加剧分歧。 毕竟日本和澳大利亚仍然把它当成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愿意在气候、疫苗、技术等领域与其他成员保持联合。 很多实际项目照常进行,说明机制还有一定生命力,印度并未真正抛弃任何一方:一方面在中印间推动会谈争取缓和,另一方面也持续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合作,大幅增强海上和高技术领域影响力。 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是印度争取最大外交主动权的惯用手法。 尤其是美国施加经济、外交压力印度强势还击,双方的分歧未来如果没法找到妥协空间,四方机制的整体战略协同作用势必进一步削弱。 至于美印之间的裂痕是否会被中印关系的回暖填补,还是让整个印太安全机制全面重组,多数人认为还有太多变量。 这次峰会和特朗普决定暂不访印的双重信号,把印太多边合作推上了新的十字路口。 美国不断用经济手段对盟友施压,间接导致机制变得不再稳固。 中国与印度的互动空间增加,也让“东升西降”的叙事越发复杂,下一个阶段,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美国乃至中国,谁都要重新权衡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光明网
7年没来过中国,莫迪在天津对中方说尽好话,给特朗普气得不轻!谁都没想到,莫迪在天
【7评论】【7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