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5C首次亮相就搞个大的,打击范围覆盖全球!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举行。 天空澄澈,气氛庄重。各类方队依次驶过,步兵方阵整齐,空中梯队呼啸而过。 到了最后阶段,核导弹第二方队出现,节奏稳健,引来镜头无数。 东风-5C第一次公开亮相就在这里。核导弹方队压轴出场,车载导弹高大挺立。 方队由火箭军某基地抽组,标准极高。 每一辆发射车驶过长安街,观礼台上目光汇聚。东风-5C属于东风-5系列的改进型,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外形厚重。 从最初的东风-5到今天的东风-5C,跨度已超过四十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东风-5首次试射成功。 1980年,全程飞行试验完成。当时中国刚刚起步,能有一型洲际导弹已经不易。 后来出现东风-5甲和东风-5乙。东风-5甲射程更远,精度提升。 东风-5乙能携带四到六枚分导式弹头。 如今的东风-5C可以搭载十枚甚至十二枚分导式弹头,射程达到一万三千至一万六千公里。换句话说,全球任何一点都在范围之内。 这次亮相不仅是导弹的首次公开,也是火箭军整体展示的一部分。 同场展示的还有“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东风-61”和“东风-31”陆基洲际导弹。 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在这次阅兵中完整出现。 观众直观感受到中国战略力量的整体布局。东风-5C作为压轴,成为全场焦点。 东风-5C的关键在于多弹头技术。十枚以上的分导式弹头同时释放,突防能力提升。早期的东风-5只能携带单一弹头,被反导系统锁定后生存概率有限。 东风-5C则完全不同,每一枚弹头都能独立飞行,目标各异,拦截难度倍增。 阅兵当天,核导弹第二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发动机轰鸣低沉,导弹一辆接着一辆驶过,士兵表情坚毅,动作规范。方阵沉稳冷静,不需要多余修饰。 媒体镜头捕捉到导弹的细节,漆面光亮,编号清晰,给人印象深刻。 东风-5C的出现,也是对整个东风-5系列发展的回顾。 1971年起步,1980年全程试验,到今天具备全球覆盖能力,路线清晰。 技术逐步完善,能力不断提升。 冷战时期中国的洲际导弹数量有限,型号单一。 几十年间逐渐走向系列化、批量化。 东风-5系列就是典型代表。东风-5C不仅数量增加,性能也跃升。 这次阅兵中,东风-5C的出现既在意料之中,也有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是因为外界早有传闻,中国在研制更大规模的多弹头导弹。 意料之外在于很多人没想到会在公众场合亮相。过去战略核力量低调,很少公开。 这次选择亮相,自然引发关注。 火箭军方队的构成值得注意。参演队伍来自火箭军某基地,长期承担战备任务。 这次抽组,人员素质高,训练严格。队伍中不少成员参与过实弹试射。 方队动作精准,节奏稳定,展示训练成果。 东风-5C之外,其他型号的亮相也说明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完整性。 “惊雷-1”提供空基打击,“巨浪-3”代表潜射水平,“东风-31”和“东风-61”是陆基机动骨干。 这样,陆基固定、陆基机动、海基潜射、空基导弹共同形成三位一体。 东风-5C在其中承上启下,既有历史传承,也体现现实能力。 东风-5C体量庞大,重量数百吨。使用液体燃料,发射准备时间较长,这是它的技术特点。 相比之下,东风-31、东风-41等固体燃料导弹机动性更强,反应更快。 东风-5C优势在于巨大的载荷能力,可以携带更多弹头,形成规模化打击。 它与其他型号互补,而非替代。 阅兵现场,观众第一印象是“庞大”。车队缓慢驶过,导弹长度超过三十米,气势震撼。观礼者纷纷举起相机,不愿错过。 画面迅速传播,各大媒体重点报道东风-5C,强调“首次亮相”“覆盖全球”等特点。 回顾中国核导弹力量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体系化,东风-5系列始终关键。 参考信息:
东风-5C首次亮相就搞个大的,打击范围覆盖全球!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
历史透视眼
2025-09-03 22:58: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