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个湖北穷小子高考考了289分,但由于消息闭塞,他就报考了华中师大,

古木过去 2025-09-04 11:39:59

1977年,一个湖北穷小子高考考了289分,但由于消息闭塞,他就报考了华中师大,没想到的是,华师大的录取分数线才189分,而北大的分数线也只有270分,有人故意调侃他:你后悔当初的选择吗? 其实,这种“意外”在当时并不少见。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信息全靠传话的年代,填志愿就像摸黑走路。 农村孩子对大学的情况知之甚少,总想着选个稳妥点的出路,也容易被一句“师范好”的温和建议左右。 戴建业之所以没报北大,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份小心和谨慎。他的选择没有什么所谓的对错,只是顺应了当时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希望。 手里捧着录取通知书,戴建业走进了华中师大的大门。刚开始时,他或许也在想,如果当时消息更灵通、遇到更明白的指导,说不定是另一个起点,也许会换来更大的舞台。 但生活总不会让人随意重来一次,走上一条路,就该把这条路走出点味道。 在师大的日子里,戴建业很快习惯了新的环境,也在这里结识了后来一起共度人生的伴侣。这段校园的感情,不比名校光环差,反倒显得更真实。 他后来专攻古典文学,把自己那点农村人的直爽和朴实用在了讲解唐诗宋词上。他没有想着摆什么教授的架子,就愿意和学生说家常、唠点常人听得懂的话。 他讲起李白、杜甫,不像书上那样神叨叨,而是拉近距离,让孩子们觉得这些诗人也接地气、也有喜怒哀乐。 时间一晃几十年,他成了学校里、甚至网络上的红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网络上一不少人都被他带着湖北口音的诗词讲解逗乐了。 很多原本觉得古文枯燥的人,都因为他打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兴趣。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他把自己这条路走得有滋有味。 没有北大的学历光环,他依然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宽广。 在别人眼里,高分却没去顶尖大学,也许会觉得悔不当初。但戴建业却没多少遗憾,总是笑着说,正是去了华中师大才遇见了最适合自己的家人,也正是因为踏实在讲台上深耕,才有了他后来独特的成就。 这世界有太多假如,没人能预知哪条路最好。或许在更高的平台,他会有别样的机会,但未必能做出一样的贡献。 回头来看,当年那场看似“失算”的选择,其实是一种顺应自我和时代的安排。戴建业没有纠结在高分低投的“失落”里,而是沉下心来,把精力和热情用在眼前的舞台上。 无数农村娃儿,努力了多年能考进大学就已经不易,反而戴建业用自己的脚印告诉大家,无论被分配到哪里,都可以成为人生的主角。 到底是站在北大的讲台,还是在华师的教室,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别让命运的小概率变成终身的遗憾,学会在自己的路上发光发热。 现在戴建业故事被一次次提起,成了校园趣谈。有人替他惋惜,也有人拿出来开玩笑。但仔细想想,人的命运哪能全凭一次考试决定?选择重要,努力更重要。 戴建业这一路走下来,靠的是对知识的敬畏,对家庭的珍惜,对讲台的热爱。这才是他人生真正的底色。 高考填志愿的故事说到最后,不只是分数的较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在某些时候走错一步,有点后悔。 可只要还在路上,就能把每步都走得光明磊落,活出自己的样子。戴建业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证明了人生不必为一次“差错”纠结,重要的是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宽广天地。 有的人总在羡慕别人起点高、机会多,可很多人的成就,离不开接地气的踏实和时间里的深耕。人生没有完美剧本,只有用心去过的每一天。 戴建业用时间证明,哪怕起跑不一样,只要心不负人,终究有看得见的收获。这个时代依然会有信息闭塞和不公平,但只要肯拼、肯守,总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信息来源:中国网文化

0 阅读:114
古木过去

古木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