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好多人没看懂,为何抗联到了1940年就坚持不下去了?关于这个问题问过周保中,主要总结了四个原因。
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东北沦陷,日本在东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几乎把整个东北变成了自己的后方基地。
日军在东北的驻军规模是逐年扩张的,到1939年已经超过50万人,还配套了严密的警备、特务和经济封锁体系。
抗联是在我党领导下最早开火的抗日武装之一,其斗争环境之恶劣、生存条件之艰苦,是全国罕见的。
第一个原因非常现实, 是敌强我弱。
抗联前期规模最大的时候有三万多人,但对面是几十倍于己的日伪军,装备差距还非常悬殊。
抗联的武器主要靠战斗中缴获,日本关东军的司令部档案里都记下了,敌人自己都承认“满军乃供应我军武器弹药之部队”,虽有夸张成分,但确实说明抗联没有稳定补给,战斗打得越多,消耗也越大。
长时间的高强度作战让抗联不断减员,特别是1938年至1940年,日军发动了几轮大规模“讨伐”,动辄数万人围剿几百抗联战士,就像用铁锅扣住蚂蚁一样,留给抗联能周旋的空间很小。
缺少牢固可靠的根据地,是第二个致命原因。
抗联不像南方的八路军、新四军那样有完整的根据地体系,东北是敌占区,日伪的“集团部落”政策强制迁移了几百万百姓,把游击根据地人源和物源掐断,他们不光是要在野外作战,连招兵、养伤、屯粮的地方都没有。
日军还把关东大地切割成无数封锁圈,抗联部队只能零散地依附在林区和边境,这使得他们没法像根据地部队那样发展生产自给自足,也难以聚集大部队进行配合作战。
同样棘手的,是第三个原因,信息不畅。
抗联长期缺乏无线电台,和中央、其他战场部队的联系时断时续,很多时候只能靠人送信,而这些信使要穿越敌人一道道封锁线,牺牲率极高。
1939年,冯仲云冒死去苏联联系党中央,就是为了打通这条指挥链,但在此之前很长时间,战区之间只能各自为战,没法形成统一协同的合力。
这就意味着,哪怕某支部队抓住了打击敌人的好机会,也没法让其他部队配合形成战略威胁,更多只能打一些局部的消耗战。
第四个原因则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环境恶劣。
东北的冬天通常是零下三四十度,抗联是游击作战,不能生火,怕暴露目标。
战士们经常穿着破棉衣、包着马皮的脚走雪山林地,野菜、树皮、草根都能当口粮,杨靖宇将军牺牲的时候,胃里连一粒粮食都没有。
冻伤截肢、大面积疾病在当时的抗联队伍里并不少见,既要躲避敌人、又缺粮少药,还经常断补给,消耗日积月累会逼到极限。
到了1940年,这四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像四道锁把抗联逼进死胡同。
所以当时的最佳选项,就是退入苏联保存有生力量,换一种方式延续战斗。
抗联撤入苏联远东地区后,整编为苏军第88旅,接受苏联的军政训练,学习各种现代作战技能,从爆破、发报到空降都有人掌握。
1945年,抗联踏上“归队”之路,在苏联出兵东北时其配合作战,在最后的反击阶段打出了极大作用,不仅为击溃关东军、光复东北作出贡献,也为解放战争抢占东北战略主动权打下坚实基础。
今天看《归队》,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很容易误以为1940年的撤离是投降或者失败。
实际上抗联早期的连年苦战已经拖住了日本大量兵力,迫使他们在东北保持大规模驻军,这直接推迟了日军南下全面侵华的步伐。
可以说,如果没有抗联在绝境中打下的硬仗,全国抗战的战略态势就可能完全不同。
如今东北抗联纪念馆里那些锈蚀的枪械和棉絮斑驳的军服,无声诉说着这段历史的重量。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日伪特务伪装积极分子,甚至取得敌占区各厂矿学校地下组织的领导权,在明显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号召地下党员,积极分子和潜在的积极分子,与日伪明面抗争从而被一网打尽。抗联在外无粮草弹药,内无根据地,敌占区我方组织几乎被敌扫光的情况下,失败不可避免[大哭][捂脸哭]
用户10xxx98
东北抗联是英雄中的英雄!
用户10xxx08
东北人抗日,是以个人和小团队,与一个为侵略中国做了几百年准备的国家以命相搏。其艰苦程度绝无仅有,超出了今人想象。为最后战胜日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用户10xxx08
为所有反映东北人抗日的作品一一点赞!
春夏秋冬 回复 09-05 21:43
那是老蒋命气的
勇者无惧打真军 回复 09-06 01:27
这帽子扣得,一顶接一顶,手速真快,心也是真的虚
浮云遮忘眼
抗联是在几乎必死的环境下,与强敌和严寒饥饿作英勇斗争。抗联不朽!英雄不死!
招财猫
就冬天怎么在野外作战这点,就根本没法坚持。自然这个天敌,在本身社会环境就差的情况下,成了无解!
改个网名
东北不光有张学良,也有马占山,赵尚志,陈瀚章,当然还有最著名的那位河南人,和另一位四川巾帼,不知道是谁的先去面壁,再去百度吧!
铁军 回复 09-05 21:21
杨靖宇烈士!赵一曼烈士!
用户10xxx14
要什么没什么能够活下去就不错了。
幸福他如随影形
东北的日军甲种师团就有6-8万人,还有其他40多万部队,东北抗联的艰苦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用户10xxx75 回复 09-05 21:33
关东军70万,虽然不断有精锐南下,但是有新兵补充,人数没有下降,另外不可忽略的还有日本开拓团,占着大批已经改造好的农田,在没有调查清楚的的情况下都不敢向农场寻求补给和帮助,所以抗联的生存难度几乎是地域级别的。
阿朱 回复 09-06 01:24
甲种师团没有那么多头,一般是2万多头
sunfirelv
条件太艰苦了,内无给养外无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