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要去咸阳茂陵霍去病墓祭拜,原来是这样,霍去病是华夏民族英雄,一生打败了匈奴,夺回来华夏土地。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去咸阳茂陵霍去病墓祭拜,主要因为年轻人对历史英雄的兴趣在涨,加上网络传播快。茂陵在陕西咸阳,是汉武帝的陵墓区,霍去病墓就在旁边。过去游客少,现在一年几十万,尤其年轻人多。他们不光看热闹,还带点个人情感去。 今年8月,一个十五岁的柳州女孩飞到陕西,在霍去病墓前读了自己写的信。这事在网上火了,央媒报道了,她信里说要继承霍去病精神,用青春护国。女孩家在广西,千里迢迢过去,不是随便玩玩。报道出来后,很多人跟风,社交平台上分享去茂陵的照片和心得。有人统计,茂陵游客量比去年涨了30%,年轻人占一半以上。 为什么这样?一是教育普及,现在学校课本里有霍去病故事,强调他年轻立功,对抗外敌。年轻人看多了,觉得有共鸣,尤其现在国际形势复杂,大家爱国情绪高。霍去病一生打匈奴,收复土地,这在当下被视为民族英雄典型。二是网络作用,短视频平台上,博主讲霍去病事迹,配音乐,吸引流量。像那个女孩的事,视频点播上百万,评论里很多人说要去看看。 再有,茂陵本身有看头。墓前石雕群是汉代遗物,十二件国宝级,马踏匈奴是最出名的,雕的是汉马踩匈奴人,象征胜利。游客去不只拍照,还研究历史意义。匈奴在那时候是强敌,经常南下抢掠,霍去病打他们是自卫反击,收复河西和漠北,保了汉朝安全。现在人去祭拜,觉得这精神还能用在今天,面对外部压力时要硬气。 这股风潮也带火了周边旅游,咸阳当地推了文化活动,导游讲霍去病战役细节。年轻人去的多,还组织讨论会,谈怎么学英雄。但不是所有人都去祭拜,有人是纯旅游,顺便看。总体上,这反映出大家对历史的重新关注,不再觉得古人远,觉得能学到东西。国际上类似事也有,比如美国人去华盛顿纪念碑,但中国这事更接地气,因为霍去病年轻就没了,很多人感慨人生短要干大事。 霍去病出生在公元前140年,地点是河东郡平阳县,那时候汉朝正和匈奴打得火热。他舅舅是卫青,从小耳濡目染军营生活,学了些骑射本事。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发兵打匈奴,霍去病才十七岁,就带八百骑兵单独行动,深入匈奴地盘几百里,杀了两千多敌人,还抓了单于的叔父和一些官员。汉武帝一看这小子有出息,封他冠军侯。这事在历史上挺有名,因为他年纪小就立大功,很多人拿来比现在年轻人。 两年后,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十九岁,当上骠骑将军,领兵去收河西走廊。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在那占着地盘,对汉朝边境老是威胁。霍去病带一万多兵,分两次出击,先在春天杀了折兰王和卢侯王,抓了浑邪王的儿子和一些将领,还缴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夏天又打,杀了四万多匈奴兵,逼得浑邪王带四万多人投降。河西走廊就这样拿回来了,汉朝设了四个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从此西域的路通了,贸易开始多起来。匈奴那边损失惨重,单于气得要杀了浑邪王的手下。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是霍去病的高光时刻,他二十一岁,和卫青各带五万骑兵,从不同地方出发去找匈奴主力。霍去病从代郡走,北上两千多里,碰到左贤王部队,杀了七万多敌人,抓了三个王和八十多个贵族。追到狼居胥山,做了祭天仪式,又到姑衍山祭地,一路打到北海。匈奴主力被打散,漠南没了王庭。这仗让匈奴远走,汉朝边境安稳了好几年。霍去病在军中说过匈奴没灭就不成家,这话后来传开,成了很多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体现他把国家放第一。 霍去病打仗风格猛,喜欢用骑兵快速突袭,不拖泥带水。匈奴人一提他就头疼,叫他“飞将军”。他总共出征几次,杀了十几万匈奴兵,扩展了汉朝地盘。卫青是舅舅,两人合作默契,但霍去病自己也建了功勋,没完全靠关系。历史上说他生活奢侈,用度大,但打仗时不贪功,士兵分战利品他不沾边。
前119年,10万汉军骑兵与10万匈奴铁骑在漠北决战,双方都全力以赴,激烈厮杀。
【37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