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谭震林回乡调研,发现一家国营粮店的窗口很高,需要踮脚才能接过粮食,他怒道:“群众每天这样买粮,你们良心过得去吗?” 1957 年深秋,湖南攸县。谭震林副总理结束上云桥乡 “民主办社” 调研,路过县粮店时,听见前方一声闷响。 他抬头望去,一位拄着拐杖的老汉接粮时踮脚滑倒,摔进泥水里。老人被粮袋压得动不了,群众赶忙上前搀扶,谭震林眉头紧锁 —— 这位井冈山老革命家,见不得群众受委屈。 走近粮店,谭震林发现问题:取粮窗口高 1.7 米,比成人高出半头,尺寸仅篮球大小。成年人取粮要踮脚仰头,老人和孩子得自带板凳垫高才能够到。 窗口内,工作人员坐在藤椅上居高临下;办公室里,几名干部围在红木桌前喝热茶。墙上 “为人民服务” 的标语泛着白,与屋外情景反差明显。 “这窗口怎么设计的?群众接粮多不方便!” 谭震林走到柜台前,声音里带着怒气。 工作人员慌忙站起身:“是、是上级规定的‘安全标准’……” 话没说完,谭震林推开办公室的门。三位干部正喝茶聊天,见副总理进来,慌忙起身时碰倒了暖水瓶,热水溅湿了青砖地。 “你们倒舒服!” 谭震林指着标语,声调提高,“这标语是摆设?群众买粮要踮脚、垫凳,摔了怎么办?你们倒成了‘老爷’!” 他指向窗外:一位妇女抱着孩子踮脚递粮本,孩子吓得直哭。干部们面面相觑,有人辩解:“是按省里《粮店服务规范》办的……” “规范是死的,人是活的!” 谭震林打断他,“你们像‘皇帝’,老百姓当‘孙子’,这算什么‘社会主义粮店’?” 当天傍晚,谭震林在县委招待所召开紧急会议。他指着桌上《贵阳市志》里的 “六好粮店” 标准:“1955 年贵阳就推行‘执行政策好、服务质量好’的标准,你们倒拿‘安全’‘规定’当挡箭牌!” 他当场要求三日内完成整改:新窗口离地 1.2 米,面积为 60×80 厘米,确保老人和孩子不用踮脚、不用垫凳。 第二天天还没亮,木匠到粮店拆旧窗 —— 旧窗框上还留着 “安全规定” 的字样。谭震林亲自监督安装新的榫卯结构。 整改后的第三天,谭震林冒雨来验收。他脱下大衣、卷起袖子,模仿老人接粮的动作,确认无需踮脚、无需借力,才放下心来。 一位抱着婴儿的母亲成了新窗口的首位使用者,她惊喜地说:“这下方便了,不用把孩子架在脖子上了!” 谭震林对随行干部说:“干部的根在群众里,离了群众的冷暖,再漂亮的标语也是空的。” 这场 “窗口革命” 很快在攸县推开:供销社、卫生院纷纷降低柜台高度,简化办事流程。县商业局在报告中写道:“原窗口设计是官僚主义作祟,整改后群众满意度提升 90%。” 后来在省干部座谈会上,谭震林说:“别总说‘安全’‘规定’,先问问老百姓方便不方便!连粮店窗口都弄不好,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 这话敲在每位干部心上。当时全国正开展反官僚主义工作,谭震林以窗口为镜,照出了干群关系的真实温度。 多年后,老营业员仍记得:谭副总理蹲在泥地里帮老人捡粮票,雨水顺着中山装往下淌,他却坚持让老人先到屋檐下避雨。 谭震林一生清廉,下基层时坚持 “三不准”:不准迎送、不准接风、不准买内部物品。1957 年回乡蹲点,他不住县委招待所,挤在机关食堂吃大灶。 攸县博物馆陈列着他的六件衣物,那件缝补过 23 处的中山装,见证了他 “新三年、旧三年” 的朴素作风。 1982 年,80 岁的谭震林在病床前叮嘱子女:“别因我而高人一等,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他的六个子女,没有一个沾光当官:长子谭淮远毕业后在基层扫过厕所、掏过大粪;长女谭泾远在父亲去世十年后,才靠组织培养担任部门领导。 正如他当年说的:“共产党干部的根在老百姓里,离了百姓的冷暖,标语再漂亮也是空的。” 这话如今刻在粮店旧址的纪念碑上,成了新时代干部的镜鉴。 如今走进攸县博物馆,看着那扇 1.2 米高的窗口模型。 这扇小窗口,照见了干群关系的温度,更折射出一个政党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初心。 谭震林那句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便是这扇窗口留给今天最珍贵的启示。
1957年,谭震林回乡调研,发现一家国营粮店的窗口很高,需要踮脚才能接过粮食,他
靖江的过去
2025-09-05 09:34:5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