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朱元璋他身中九箭,朱元璋:朕定不负你!1390年,朱元璋下令抄陈家时,8岁的

历史趣闻星 2025-09-07 02:05:31

为救朱元璋他身中九箭,朱元璋:朕定不负你!1390年,朱元璋下令抄陈家时,8岁的陈子善怒吼道:“我祖父陈德为你挡了9箭,我父亲也为大明战死沙场,为何要抄我家?”朱元璋也不恼,反而微微一笑说:“我只是抄了你的家,你应该感谢我才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390年的南京,天空飘着细雨,午门外,锦衣卫按住了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他叫陈子善,他的家产正在被查抄,宅第大门轰然倒下,祖辈留下的荣光瞬间化作尘土。 他抬起稚嫩的脸庞,哭喊着自己的冤屈,说祖父曾为皇帝挡下九箭,父亲也战死疆场,为何今日却要家破人亡,朱元璋静静地听完,没有震怒,反而露出笑意,只留下冷冷一句话:没有诛九族,你已该谢恩。 二十七年前,鄱阳湖畔的战火如烈焰燃烧,朱元璋率二十万兵力与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鏖战,局势一度岌岌可危,战船搁浅之际,敌将张定边猛攻而来,箭矢如骤雨倾盆。 就在此时,陈德挺身而出,他用血肉之躯为朱元璋遮挡,九支透甲之箭射入他身体,鲜血染透铠甲,正是这片刻的拼死坚持,为援军赢得时间,使朱元璋转危为安,战后朱元璋亲自探望重伤的陈德,握着他的手承诺,此生若能坐稳天下,定不负陈家。 随着明朝的建立,这份承诺得到了兑现,陈德被封为临江侯,赐食禄千石,又有丹书铁券护佑子孙,爵位得以世袭,他行事谨慎,不与朝堂党争,凭借军功屡建战绩,甚至在北伐中击退元朝名将王保保。 1378年,他因旧伤复发病逝,朱元璋痛哭,辍朝三日,追封为杞国公,这样的厚遇,在洪武年间极为罕见,堪称恩宠至极。 然而英雄之后未必能继承英雄的谨慎与担当,陈德的儿子陈镛继承爵位,却难堪重任,在一次征讨中迷失行军方向,险些导致大军受创,失去兵权后,他不久病逝,爵位传到了年仅七岁的陈子善。 陈德的庇护不再,陈家却依旧仗恃功勋,行事愈发骄纵,朝廷对其弹劾接连不断,朱元璋初时念旧情,尚能为其遮掩,但家族的恣意并未收敛,直至胡惟庸案爆发,一切走向无法挽回。 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案伏诛,牵连数万人,此案成为朱元璋整肃勋贵的转折点,陈镛虽早已去世,却被查出与胡惟庸往来密切,在朱元璋眼中,这已触碰到大明律的底线。 丹书铁券虽载明“谋逆不宥”,此前的庇护在此刻全然无效,勋贵之家在这股风暴中,往往全族覆灭,陈家的救驾之功固然铭心刻骨,但对皇帝而言,国法不可撼动,功臣亦需敲打。 于是就有了那年雨中的抄家,八岁的陈子善在午门外嘶喊,他不懂权力的冷酷,只是凭着稚子心性质问皇帝,为何不念旧恩。 朱元璋的回答却直指权力逻辑:谋逆之罪当诛,今日只抄不杀,已是极尽宽宥,这不仅是给陈德留的一丝情面,更是借此向群臣昭告,皇恩有度,国法至上。 这一举动背后,隐藏着深思熟虑的算计,其一是立法度于朝廷,胡惟庸案后,任何牵涉者都必须付出代价,以昭法治威严,其二是安勋贵之心,若连陈德这样的救驾之功都不顾忌地诛灭,难免人心惶惶,军中将士也会寒心。 其三是维系皇权平衡,清除潜在威胁,同时保全其命,既打击勋贵的势力,又避免天下耻笑朱元璋忘恩负义,所谓“高举轻落”,正是这种权术的体现。 陈子善最终因年幼得以保全性命,被迫远离权场,归于耕读,陈家虽失去显赫,却因不再触碰权力,反而逃过了后来蓝玉案中更大规模的屠戮,曾经的临江侯府,化作尘土,旧时的荣耀再不复见,祖父以九箭换来的承诺,并未延续几代,却在权力的博弈中渐渐消散。 回望这段往事,令人感慨,陈德的九箭之恩,的确换来了当时的封赏与厚遇,但也揭示了更残酷的现实,个人的勇烈与功勋,可以拯救一时,却难以凌驾于帝国的制度逻辑之上。 朱元璋既要彰显法度,又要维护权威,在情与法之间,选择了既留情面又立威信的中间道路,八岁孩童的呼喊,注定只是一个插曲,而非转机,最终被铭刻下来的,不只是家族的荣辱,更是明初皇权与功臣之间不可调和的紧张。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994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