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武器自给率超60%:是战时应急,还是真能跻身“军工强国”? 乌克兰的武

赵财苗 2025-09-07 09:34:38

乌克兰武器自给率超60%:是战时应急,还是真能跻身“军工强国”? 乌克兰的武器生产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泽连斯基表示,乌克兰武装部队目前近 60% 的供应来自国内生产。他报告说,乌克兰正在建立新的联合武器生产设施。该国首次与丹麦在丹麦领土上建造工厂。泽连斯基表示,该工厂将生产乌克兰导弹和无人机的零部件——这些武器已经被证明非常有效。泽连斯基说:“在这场战争中,乌克兰已经达到了我们战士手中近60%的武器是乌克兰制造的地步——而且它们是强大的武器,其中许多是尖端的。” 他还指出,乌克兰仍有目标需要实现,包括在国内或与其他国家联合生产各种防空系统。他说:“我们必须实现这一点。乌克兰已经证明,在武器生产方面,我们是世界上最好的。” 泽连斯基这话听着提气,但咱得扒开表象看内里——60%的武器自给率,看着是个不小的数字,可这里面藏着多少“水分”和“无奈”,恐怕只有乌克兰自己最清楚。要知道,俄乌冲突刚爆发时,乌克兰的军工体系几乎被打垮,那会儿别说自主生产,连武器维修都得靠西方支援。现在能做到60%自给,与其说是“军工崛起”,不如说是“战时逼出来的应急产能”。 就拿泽连斯基提的无人机来说,乌克兰现在大量使用的“海鹰-10”无人机,看着在战场上挺活跃,可核心零部件大多是民用改装的——导航靠的是民用GPS模块,摄像头是市面上能买到的运动相机,连电池都是电动车拆下来的二手货。这种“拼装武器”确实能满足战场急需,成本也低,可要说“尖端”,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之前有俄军缴获过一架乌克兰无人机,拆开一看,里面居然有来自中国深圳的电子元件,可见其自主研发能力有多薄弱。 再说说和丹麦合建的工厂,听着是“联合生产”,实际上更像是乌克兰在“借鸡生蛋”。丹麦提供场地、资金和部分技术,乌克兰出的是设计图纸和战场使用经验——毕竟乌克兰打了这么久,对导弹、无人机的实战需求摸得很透。但关键问题是,核心技术掌握在谁手里?要是丹麦哪天停了零部件供应,这工厂怕是就得停摆。之前乌克兰想自己生产坦克,结果发现连坦克炮管都造不出来,最后还是靠波兰提供的炮管才勉强组装出几辆,这就是自主军工能力不足的短板。 泽连斯基说“乌克兰是世界上最好的武器生产国”,这话多少有点给自己打气的意思。真要论军工实力,看看美国、俄罗斯,人家能自主生产从航母到核弹的全套武器,而乌克兰现在连防空系统都还没搞定。就拿防空来说,乌克兰目前主要靠的还是苏联时期的S-300和西方援助的“爱国者”,自己研发的防空导弹试射了好几次都失败了,连首都基辅的防空都得靠西方撑着,这“最好”的底气从哪儿来? 不过话说回来,能在战争中把武器自给率从几乎为零提到60%,也确实不容易。这背后有两个关键原因:一是西方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欧盟去年给了乌克兰100亿欧元的军工援助,美国还帮乌克兰改造了不少老旧工厂;二是战场需求倒逼,前线战士急需武器,工厂只能24小时连轴转,哪怕是“拼装”也要赶进度。就像乌克兰西部的一家坦克修理厂,之前每月只能修5辆坦克,现在靠着西方提供的零部件和技术指导,每月能修20多辆,还能简单改装升级,这就是战时产能的爆发力。 但这种“战时产能”能持续多久?战争一旦结束,订单减少,这些靠援助撑起来的工厂很可能会陷入困境。而且乌克兰的军工体系太依赖外部,核心零部件、原材料大多靠进口,一旦西方停止支援,整个体系就可能垮掉。之前乌克兰想扩大炮弹生产,结果发现火药原材料不够,最后还是靠罗马尼亚提供的火药才解决问题,这就是“卡脖子”的隐患。 泽连斯基心里恐怕也清楚这些问题,所以才急着推进联合生产,想把西方绑在自己的军工战车上。但西方国家也不傻,丹麦愿意建厂,是想趁机抢占乌克兰的军工市场;德国、法国愿意提供技术,是想把乌克兰变成自己的“武器试验场”——毕竟乌克兰战场是最好的实战测试地。说白了,这就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合作,谈不上谁帮谁。 说到底,乌克兰的武器生产“新水平”,更像是战争逼出来的“应急之举”,离真正的“军工强国”还差得远。60%的自给率背后,是核心技术缺失、依赖外部援助的现实。泽连斯基的豪言壮语,既是给前线战士打气,也是给西方看——想让我继续打下去,就得持续帮我搞军工。可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到时候乌克兰的军工体系能不能撑住,恐怕才是真正的考验。

0 阅读:92
赵财苗

赵财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