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再次语出惊人:“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不仅如此,他又一次强调自己“美国人”的身份,他说:“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2025年夏末,半导体行业又掀起一场舆论风暴。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一场公开活动中抛出惊人言论:“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话音未落,他又郑重强调:“1962年入籍美国后,我的身份始终是美国人,别无其他。”这番表态如同一枚深水炸弹,在科技圈与舆论场激起千层浪。 这位93岁的半导体教父,人生轨迹本就充满戏剧性。生于浙江宁波的他在战火中随家人辗转迁徙,18岁赴美求学后,便在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之间铺就了技术精英之路。从德州仪器高管到1987年创立台积电,他开创的晶圆代工模式重塑了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曾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芯片界张瑞敏”的传奇人物,在晚年却因身份认同与产业立场陷入争议漩涡。 为获取美国《芯片法案》补贴,台积电被迫在亚利桑那州建厂,但文化冲突与管理困境导致项目严重滞后。台湾工程师与美国本地团队因加班制度、决策流程等问题矛盾频发,原计划2024年投产的5纳米产线至今未产出合格芯片。 更讽刺的是,当张忠谋强调“美国人”身份时,台积电20%营收仍依赖中国大陆市场,华为、中兴等企业正将订单转向中芯国际与华虹半导体。 这场博弈中,人才流动成为最生动的注脚。2019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陈嘉澍放弃硅谷百万年薪,带着“富布赖特科学奖学金”回国创立加特兰微电子。 其团队研发的CMOS毫米波雷达芯片,已装备在比亚迪、蔚来等车企的自动驾驶系统中。教育领域同样涌现逆行者,耶鲁、哈佛双料学霸李柘远将《学习高手》一书收益全部投入公益教育,他培养的“学霸训练营”学员,正源源不断进入中科院微电子所、中芯国际等机构。 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本质是生态较量。当张忠谋将希望寄托于美国政治庇护时,中国已构建起从镓锗出口管制到光子芯片研发的完整防线。 2025年8月,上海微电子宣布交付首台28纳米光刻机,标志着国产设备正式进入成熟制程市场。这种厚积薄发的态势,或许正是对“无能为力论”最有力的回应——在科技史上,从未有哪个国家能在封锁中实现如此迅猛的产业跃升。 夜幕降临,新竹科学园区的台积电厂房依然灯火通明。这座见证了半导体产业风云变幻的“硅谷护城河”,此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抉择:是继续充当地缘政治的棋子,还是回归技术中立的本质?答案或许藏在张忠谋那句“美国人”宣言的潜台词里,当个人身份认同凌驾于产业规律之上时,再精妙的技术布局也可能沦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台积电首席科学家黄嘉兴:如果你(张忠谋)仍然幻想美国有希望阻止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
【42评论】【45点赞】
海之南
虽然你有美国人的身份,血脉却改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