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请辞刚落地,接班人就要上场? 9月7号,日本首相石破茂突然宣布辞去自民党总

巨兔说 2025-09-08 15:57:52

首相请辞刚落地,接班人就要上场?

9月7号,日本首相石破茂突然宣布辞去自民党总裁。这不是第一次日本首相“闪辞”,但耐人寻味的是,他偏偏挑在对美关税谈判刚收尾的时候。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

东京的记者会上,石破茂亲口说:自己要辞职,理由是“为议会选举结果负责”。 背景大家都清楚,7月的参院选举自民党丢了不少席位,党内批评声此起彼伏。他还补了一句:“等对美关税谈判阶段性结束,再来辞。”这话一出,就像加了一层悬念。市场也立刻有了反应:日本国债收益率上扬,汇率出现波动。分析师们说得很直白——政策不确定性上来了。 而下一任首相是谁?媒体普遍押宝高市早苗,她在今年5月的共同社民调中,就被认为是“下任首相的第一人选”。听到这,可能有人觉得故事差不多了。但其实,真正值得琢磨的点,还在后头。如果把这几件事放在一起看,很像一个“三步走”: 第一步:党内卸压。 日本的惯例是,选举一旦输了,首相就要扛责走人。这样能把党内的火气压下来,避免派阀之间的撕扯继续扩大。对自民党来说,这是止损。 第二步:先外后内。 为什么一定要等关税谈完?因为如果谈到一半就换人,美国可能会趁机抬价。先收口,再交接,至少能保证对外的稳定。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先安外,再安内”的节奏安排。 第三步:市场预期管理。 领导人更替,最怕的就是市场乱套。尤其是日本,财政和货币政策本就走钢丝。先把外部谈判收尾,再让市场知道“首相有人接手”,能减少外部和内部的不确定叠加。 往细里拆,有几个点很值得细究: 顺序有讲究。 关税谈判→辞职→接班。这种先后顺序,能最大限度减少“空窗期”的风险。 留白是手段。 石破没讲谈判细节,也没定下未来财政政策的框架。说白了,这就是“刻意模糊”,让市场和对手都算不准。 补位而不是换天。 从自民党的结构看,这更像是“补位稳盘”,而不是推翻前任。高市早苗要真接班,在对美和安保上大概率延续现有路线,只是财政可能更敢花钱。 传导路径很现实。 政治不确定 → 企业投资观望 → 工资和通胀博弈推迟 → 日本央行的退出节奏继续拖。到最后,老百姓的钱袋子其实也被牵连。 市场最怕啥? 就怕财政政策不明朗。要是新领导人走扩张路线,长期国债就压力山大,汇率波动也会更大。美国更关心啥? 更在意日本是不是延续承诺。如果新首相得花心思安抚党内,那对外政策执行就可能慢下来。我们看啥? 日本首相名字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本是不是还会继续把对外经贸当作“稳盘器”。安全议题是不是还是那种——嘴上很硬,动作不大。 这种场景,日本不是第一次演。 2010年,菅直人辞职。 民主党内斗,市场短期震荡,后来野田佳彦顶上,政策延续。 2020年,安倍因健康问题辞职。 菅义伟接任,市场先紧张,后来因政策延续性强,很快平复。 2021年,菅义伟也辞。 因疫情应对不力,换成岸田文雄。当时对财政和疫情支出路径不明,汇率曾剧烈波动。 对比这三次,你就会发现:日本政坛换人频繁,但机制几乎都是“先辞稳党内,再靠政策延续安市场”。这次石破茂的动作,跟之前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0 阅读:65
巨兔说

巨兔说

喜欢的点个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