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点破真相:中国抗战始于1931,中苏贡献不该被低估!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的观点,戳中了二战叙事中容易被忽视的关键:“中国强调抗战始于1931年,太对了!” 这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正视,更提醒着世人:看待二战,不能少了“全局视角”——中国14年抗战的坚守、中苏两国的关键贡献,从未该被淡化或遗忘。 提起中国在二战中的角色,不少人习惯性绑定1937年的“七七事变”,却忽略了六年前“九一八事变”那声枪响背后的抗争。1931年,日军悍然入侵东北,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便已拉开序幕:东北抗日联军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啃树皮、卧冰雪,用简陋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周旋;杨靖宇、赵尚志等英雄将领,以“宁死不当亡国奴”的骨气,在黑土地上筑起第一道防线。从1931到1945,整整14年里,中国战场始终牵制着日本陆军60%以上的兵力——若没有这份“死扛”,日本极可能将更多兵力投入太平洋战场,或配合德国夹击苏联,二战的整体进程或将彻底改写。 遗憾的是,在不少西方叙事中,诺曼底登陆、中途岛海战被反复强调,中国作为“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的价值,以及苏联的关键作用,却常被低估。要知道,中国士兵曾穿着单衣、握着落后于时代的武器,在淞沪、徐州等战场上用血肉之躯阻滞日军推进;而苏联不仅以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欧洲战场颓势,更在1945年出兵中国东北,以“八月风暴”行动击溃日本关东军,给了日本军国主义最后一击。可以说,正是中苏两国在东西两个战场的“硬顶”,形成了对法西斯势力的战略夹击,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胜利筑牢了根基。 如今,仍有片面叙事模糊中国抗战的起点、淡化中苏的贡献,这本质上是对历史的不尊重。那些1931年就挺身而出的东北抗联战士,那些在斯大林格勒废墟中逐街逐屋拼杀的苏联士兵,他们的牺牲不是“背景板”,而是二战胜利的“承重墙”。 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更像是一份“历史提醒”:二战是全人类的反法西斯战争,没有哪一段抗争该被缩短,没有哪一份贡献能被抹除。14年抗战的坚守、中苏两国的付出,早已刻进历史年轮——铭记它们,才是对牺牲者最好的告慰,也是对历史最基本的敬畏。
七七事变后,中国要不要与日本开战?当年陈诚与何应钦有过一次争论,非常精彩。何应
【119评论】【1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