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朝嘴里的“中兴名臣”,也是民间传得沸沸扬扬的“汉人军阀”。他到底是不敢反,还是不想反? 自古的造反派除了有实力外,还需“师出有名”,你得有个口号,好拉人跟你一起反。 曾国藩本来也可以扯大旗,也就是搞个好口号,可无奈,他自己早年把这个路给堵死了。 清朝,如曾国藩这样的汉人造反,扯的大旗,也就是口号,无非就是两种:一是驱逐鞑虏,恢复汉人江山;二是强调满清皇帝无道,号召大家推翻昏君。 先说说这“驱逐鞑虏”的口号。听起来挺提气,但细琢磨,到了晚清这时候,汉人心里头对这四个字的火候早就变了。 清朝入关都两百多年了,科举照考,官照做,田照买,连读书人都捧着《四书》《五经》当宝贝——毕竟考功名得按孔孟那套来,皇帝再是满人,只要不拦着你做官发财,谁乐意提着脑袋换江山? 就说曾国藩自己,他从湖南农村一步步考到翰林院,靠的是清朝的科举制度。要是喊“驱逐鞑虏”,等于把自己前半辈子的奋斗全否定了,那些跟着他打仗的湘军将领,好多也是想通过战功混个官职、光宗耀祖的普通人,谁会跟着他干砸自己饭碗的事儿? 再看第二个口号,“满清无道”。这招儿在明末李自成那儿用过类似的,可到了曾国藩这儿,效果怕是要打折扣。 清朝皇帝虽说没康乾盛世那股子锐气了,但也没闹到民不聊生的地步——至少在太平天国闹起来之前,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挺安稳的。 曾国藩带兵镇压太平军时,见多了战乱里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他心里清楚,要是自己造反,战火只会烧得更旺。 再说,清朝给的俸禄没少给他,他父亲去世时,咸丰帝还特批回乡守孝,这种“皇恩”搁在读书人心里,多少能压一压造反的念头。 还有个关键问题:湘军真能跟着他干?湘军看着是曾国藩一手带出来的,可说到底是“兵为将有”的私人武装。 可再私人的军队,也得吃饭穿衣,得有粮饷。湘军的粮饷大部分靠的是湖南地方的厘金和朝廷的拨款。 要是曾国藩造反,地方士绅第一个不答应——他们可指着朝廷的承认保住自己的田产和地位呢;朝廷更不会留情,直接断了粮饷,湘军立刻就得散架。 曾国藩不是没算过这笔账,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里写过“功不必自己成,名不必自己成”,话里话外都是对“急流勇退”的清醒。 其实最扎心的,是曾国藩心里头的“道”。他是理学家,一辈子信奉“忠君报国”。在他眼里,造反就是“犯上作乱”,是对儒家伦理的背叛。 就算他看得出清朝有腐败,看得出官场有黑暗,他也觉得“匡扶社稷”比“推翻重建”更符合读书人的责任。就像他说的“大局所系,不得不勉”,与其说是被迫为清朝卖命,不如说是他自己心里认定了这条道儿。 你看,喊不出让人热血沸腾的口号,带不出铁了心造反的队伍,心里头还绷着“忠君”的弦儿——这三条往一块儿一凑,曾国藩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翻不起造反的浪花。 他不是没动过念头,只是太明白:造反不是请客吃饭,得有真本事、真理由,更得有真敢豁出去的狠劲儿。而这些,他都没有。 #曾国藩# #曾国藩传奇人生# #曾国藩人生智慧# #洪秀全太平天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太平天国打了14年,为何没有一支骑兵?是太平军不会骑马,不能驾驭战马的吗?185
【1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