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刚刚作出研判“台海战争决胜点是潜艇,美国潜艇先进但扩增受限,中国大陆潜艇打击

代码诗人 2025-09-10 20:41:47

美媒刚刚作出研判“台海战争决胜点是潜艇,美国潜艇先进但扩增受限,中国大陆潜艇打击力大增,变得更安静且致命!”未来台军来当跳梁小丑:“本月下旬我来秀秀台湾‘老爷潜艇’如何进行海空联合反潜操演,未来台海潜艇对抗就看我的了。” 台海若开战,致胜关键在哪?《华尔街日报》8日引用华府智库反华智库“传统基金会”与“国防重点”两位所谓专家的观点认为,潜艇正成为美中竞争的新战场,中国大陆潜艇舰队在技术与规模上急速成长,潜艇变得更安静且致命;美国则仍拥有更先进的全核动力潜艇与隐形技术优势,但受制于产能不足,数量不够。 该报道一边夸解放军潜艇“优秀”:中国大陆在潜艇作战方面,处于技术飞跃的关口,能显著降低噪音,变得极难追踪。比如095型新舰预计配备巡航导弹的垂直发射管,具备高度隐匿性。北京在九三阅兵时展示水下载具与自主鱼雷,显示研发多样化。 另一方面又说美国潜艇更胜一筹:美军整体来说仍在技术上领先,拥有更安静、火力更强的全核动力舰队。维吉尼亚级攻击潜艇正进行升级,将具备更大载弹量与隐匿性能。 但报道也强调美国正面临造舰产能不足,仅67%的攻击潜艇能保持战备,新舰建造速度也远低于需求,首艘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潜艇延后至2029年交付,新一代SSN(X)核动力攻击潜艇更要等到2040年代才可能开工。 此外,该报道还重弹“打群架”老调,声称届时若台海情势升温,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甚至法国与英国恐加入对抗中国大陆的联盟,而这些国家的潜艇可能被派遣执行各种任务,从直接作战、护航海上运输线,甚或阻止中国大陆取得关键资源。 《华尔街日报》报道一出,台湾海军今天宣布,台军为2艘“剑龙级”潜艇进行“潜舰战斗系统提升案”,首艘潜艇丶舷号793海龙潜舰完成海上测试,战斗系统性能符合作战需求,将于9月下旬在左高外海及台湾西南海域,进行海空联合专案操演。台军方人士还高调宣称,这场操演将出动P-3C反潜机及S-70C(M)反潜直升机,应是一场大型的海空联合反潜操演。 台军潜艇与解放军潜艇PK?有没有搞错。台军都是“高寿老爷潜艇”了,其主力“剑龙级”潜艇包括“海龙”与“海虎”两艘,自1987年自荷兰购回至今已达38年,早就是破铜烂铁,被戏称为“水中棺材”了。 美军潜艇在中国周边打赢潜艇战?其实真的不值一驳。在台海潜在冲突中,中美潜艇对抗将呈现 “技术代差与体系优势博弈” 的复杂格局。美军虽在单艇性能上保持领先,但其数量不足、部署分散的结构性缺陷,与解放军依托地理优势构建的立体反潜网络形成鲜明对比。从战略到战术的多维较量中,解放军的制胜逻辑可概括为 “体系破击、区域封控、非对称制衡” 三大核心路径。 美军现役攻击核潜艇以弗吉尼亚级为核心,其AN/BQQ-10声呐系统可探测 200 公里外的目标,“海狼” 级更以108分贝的静音水平被誉为 “大洋黑洞”。但这些技术优势正面临三重挑战: 1. 数量缺口难以弥合。美国海军攻击核潜艇数量从冷战时期的136艘萎缩至当前的49艘,且老化严重。受造船业产能限制,美军每年仅能建造2艘新艇,预计 2030年攻击核潜艇数量将跌至46艘,低于其自身评估的48艘最低需求。而中国同期攻击核潜艇数量将从目前的10艘增至16-20艘,加上50余艘 AIP 常规潜艇,中美水下力量对比将在 2030 年代发生逆转。 2. 部署效能被地理稀释。美军60%的潜艇部署在亚太,但从关岛到台海需4-6天航程,且要突破解放军在宫古海峡、巴士海峡的多层封锁。更致命的是,美军潜艇依赖的 “前沿部署 - 轮换维护” 模式(3:1 比例)在台海高强度冲突中难以维持 —— 若美军在第一岛链保持2艘潜艇战备,需至少6艘轮换,这将耗尽其在亚太的全部可用兵力。 3. 技术优势遭遇抵消性创新。解放军构建了“主场反制体系”,依托地理优势和技术后发优势,解放军已形成“天基预警 -空海协同 - 海底监测”的全域反潜网络,将台海打造成美军潜艇的“高风险区域”。 台海潜艇对抗的本质,是两种军事战略的碰撞——美军试图以“技术代差”维持霸权,解放军则通过“体系创新”实现非对称制衡。从历史经验看,这种对抗模式在马岛战争、海湾战争中已多次上演:技术优势若脱离体系支撑,终将被战术创新瓦解。 更重要的是,台海作为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解放军拥有“背水一战”的决心和本土作战的天然优势。正如历史反复证明的:在决定民族命运的较量中,技术差距从来不是决定性因素,战略意志与体系创新才是最终的胜负手。

0 阅读:51
代码诗人

代码诗人

代码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