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4月,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随之一起终结的还有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而这个推翻大明王朝正统统治的人,在起义的初期,他的综合实力并不起眼,任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支装备简陋,缺乏训练,由流民绿林组成的起义军,竟然推翻了大明朝。 更令人错愕的是,这位推翻大明王朝的新王,仅仅在做了42天的皇帝之后,就仓皇出逃,不知所踪。 古往今来,闯王李自成的形象,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可以说是褒贬不一,而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明清之间的关系有点过于微妙。 满清的前身是后金政权,按正常情况发展的话,努尔哈赤与皇太极这对父子席卷辽东,与大明王朝殊死搏斗,两家应该是不共戴天的仇敌才对。 可微妙的地方就在于,清军入关之初公开打出的旗号竟然是为明朝报仇,这样一来,推翻明朝的李自成,成了明清双方都要征讨的“闯逆”。 然而,李自成真实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应该说,在那个混乱的时代,称他一声民族英雄也并不为过,我们先来看看他在起义时期是怎么收取人心为己所用的。 明末百姓有一句脍炙人口的顺口溜:“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一方面体现出百姓对明末期的腐朽已经忍无可忍,另一方面也说明,闯王的形象在百姓心中是正面的,只要他的大军一来,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 这正面的形象都得益于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政策,所谓均田,就是将原本由封建地主垄断的土地资源分配给农民自耕,如此一来,民心自然归附,即便是明朝的上层士绅,对于李自成一开始也是以迎奉为主的,论据在于当明朝灭亡的时候,甘心为故主殉葬的大臣只有二十人,而其余公卿贵族,几乎完全接纳了新朝。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家与天下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亡国的时候, 挣扎的是上层贵族,要是天下也要亡了,那就是事关百姓的大事,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对于时人来说,朱明王朝已经是天怒人怨,李自成取而代之是灭亡明国的行为,而非顾氏所谓亡天下者。 明清之间的更迭就不一样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华夷之辩的说法,在当时的汉族人眼里,满清政权属于蛮夷,假使清军入关,那叫“神州陆沉”。 也正是这个原因,迎接清军入关的吴三桂会被后世指责,而对于李自成,大多数百姓还是怀念的。 其人兵败之后,下落竟然成了谜团,有人说他战死了,有人说他出家为僧,曾经辉煌一时的大顺政权,竟在很短的时间内灰飞烟灭, 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关于李自成的评价问题,明清两代大多都是口诛笔伐的,即便是后世的一些史学界也往往从其历史局限性展开论述,但这些评价都有失偏颇,事实上,李自成的正面作用直到最近几年才被历史学家认识到。 在那个封建年代,能意识到农民的重要性,这本身就是进步。而士大夫编撰的史书,只会抨击所谓追赃助饷的 “罪行”,却从不赞扬大顺军“均田免粮”的政策。 参考资料: 光明日报:《李自成结局问题研究”取得新进展》 澎湃新闻:《他带走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死因成谜》
公元1644年4月,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随之一起终结的还有延续了276年的大
白翠评历史
2025-09-10 21:40:08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