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天安门原来的样子,事实证明,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有远见的人,可惜,在郭沫若的一再建议下,最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拆除了大部分城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今天宽阔的天安门广场,在70多年前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那时天安门并非独自矗立,而是被连绵城墙、高大城楼和护城河包围,构成了完整的古都防御体系。 天安门始建于1417年,最初名为“承天门”,清朝时改称天安门。明清两朝时,天安门前是封闭的皇家区域,百姓禁止入内,主要用于重大典礼。 那时的北京城墙规模宏大,始于元代,延续至明清,历经七百多年。这些城墙不仅是防御工事,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首都,面临如何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筑学家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了著名的“梁陈方案”。 方案核心是保护老城,另建新城。他们建议完整保留古城墙和城楼,改造为环城立体公园,同时在城外建设新的行政中心。 梁思成描绘了美好蓝图:城墙顶部可铺设花园座椅,成为独特的“环城立体公园”,供市民休憩游玩。他认为这样既能保护古城风貌,又能满足首都发展需要。 然而方案面临巨大阻力,当时大量人口涌入北京,交通拥堵,住房不足,城市急需扩展。许多人认为城墙阻碍交通,维护成本高,不如拆除来得直接。 文化界出现明显分歧,梁思成坚持保护古建筑,而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另一方认为,古城墙是封建遗迹,已失去实用价值,阻碍城市发展。在“破旧立新”思潮影响下,加上苏联专家提出以天安门为中心扩建的建议,拆除成为主流意见。 尽管梁思成和林徽因多方奔走呼吁,最终未能改变结局。1952年起,大规模拆除开始,永定门瓮城、朝阳门、阜成门等相继被拆。 梁思成痛心地说:“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外城的砖像剥去我的一层皮。”林徽因也曾预言:“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恢复起来,也只是假古董!” 到1979年拆除停止时,昔日壮观的城墙大多消失,仅剩少数残段。北京失去了独特的历史景观和城市标识。 后来政府开始修缮部分城墙遗址,建设明城墙遗址公园。但正如林徽因所言,复建的终难复原貌。反观西安,其保存完好的城墙已成为城市最亮丽名片和重要旅游资源。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审慎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让城市既迈向未来又保留独特记忆,值得持续探索。 今天我们站在天安门广场,面对开阔空间时,或许会思考:如果当年采用了不同方案,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历史无法重来,但这段往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启示。 信源:黑龙江晨报——梁思成名言: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
特批享元帅待遇的开国将军,同时拥2位合法妻子,资历比朱德还老1955年9月27
【6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