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年,65岁的乾隆爷听闻惇妃生下小公主,喜不自胜,没想到自己这把年纪,还能老来得女,迫不及待地跑到惇妃处:“让朕抱抱公主。” 在咱们普通人看来,皇帝女儿多,不差这一个。可这会儿的后宫,已经快十年没添过新丁,快二十年没见过公主降生了。这小丫头的哭声,对整个暮气沉沉的皇宫来说,不亚于一声春雷。乾隆给她取名“和孝”,这个“孝”字,寄托了一个老父亲最朴素的期望。 打从和孝公主落地的第一天起,乾隆的爱就跟开了闸的洪水似的,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有点“蛮不讲理”。他看这闺女,怎么看怎么顺眼,据说长得也最像他自己。加上小公主天生活泼,性格像个男孩子,能开十力弓,没事儿还喜欢穿上男装跟着父皇去木兰围场打猎。这一下,可就彻底戳中了乾隆的心窝子。 乾隆对她的宠爱,是直接写在脸上的,是毫不掩饰的。 他不止一次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感慨:“你要是个皇子,这大清的江山,朕就传给你了!”这话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封建帝王,能说出这种话,可见这闺女在他心里的分量有多重。 这还不算完,按大清的规矩,只有皇后生的女儿,才能封“固伦公主”,这代表着最高等级。妃子生的,最多也就是个“和硕公主”。可乾隆不管那一套,大手一挥,直接破格给了庶出的十公主“固倫”的封号。这一下,整个后宫都炸了锅。这不仅仅是个名头,背后是实打实的俸禄、仪仗和地位,等于把她抬到了和皇后嫡女一个水平线上。 母亲惇妃,也跟着女儿一步登天,真正上演了一出“母凭女贵”的大戏。可你想啊,这泼天的富贵砸下来,能不招人嫉恨吗?惇妃本就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仗着女儿受宠,脾气越来越大,后来甚至闹出了打死宫女的恶性事件。这在当时可是重罪,人命关天。乾隆气得不行,但一看跪在地上哭得梨花带雨的小和孝,心一下就软了。最后,只是把惇妃降了级,没过多久,风头一过,又给官复原职了。这种偏爱,几乎到了不分是非的地步。 一个父亲,想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给女儿,这心情咱们都能理解。乾隆也是这么想的,他为和孝的将来,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女儿渐渐长大,婚事成了他的头等大事。千挑万选,他相中了当时权势最熏天的宠臣——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 乾隆给未来的女婿赐名“丰绅殷德”,满语里是“福禄”的意思,寓意再明白不过了。他觉得,把女儿嫁给最有权、最有钱的大臣家,强强联合,这辈子还能有谁敢欺负她?这门亲事,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天作之合,是乾隆为女儿铺下的最稳妥的康庄大道。 1789年,15岁的和孝公主风光大嫁。那嫁妆,简直是搬空了半个国库。乾隆给的赏赐,比之前所有公主加起来的十倍还多。据说,公主出嫁那天戴的朝冠上,镶着皇后太后才能用的东珠。这份荣耀,空前绝后。 婚后的日子,也确实甜蜜。公主和丰绅殷德年龄相仿,青梅竹马,感情很好。和孝公主虽然被宠大,但不是那种骄纵无脑的傻白甜。她很早就看出了公公和珅的潜在危机,还曾私下劝丈夫:“你阿玛受皇父如此厚恩,不想着报答,反而日益贪婪,我真替你担心。将来恐怕家都保不住,我肯定要被你连累。” 她享受着和珅家带来的荣华,也清醒地预见到了这荣华背后的万丈深渊。 可惜,她预见到了,却无力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实在太渺小了。 1799年,紫禁城上空的保护伞倒了。活了89岁的乾隆皇帝驾崩,那个把和孝公主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老人,不在了。 乾隆尸骨未寒,和孝的亲哥哥嘉庆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对和珅动了手。十五天之内,这位权倾朝野二十余年的巨贪,就从云端跌入了地狱。嘉庆罗列了他二十条大罪,下旨赐死,家产全部抄没。 和珅倒台,丰绅殷德自然也跑不了。关键时刻,还是和孝公主,这位曾经被万千宠爱的天之骄女,跪在哥哥嘉庆面前苦苦哀求。也许是念及兄妹之情,也许是看在死去父亲的面子上,嘉庆总算手下留情,免了丰绅殷德的死罪,但爵位被革,家产充公,等于是一撸到底。 父亲的去世,带走了她的庇护;夫家的倒台,剥夺了她的富贵。丰绅殷德这个曾经的翩翩公子,在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獄的巨变后,彻底垮了。 和孝公主的生活,从锦衣玉食,瞬间变成了凄风苦雨。她一个人支撑着那个破碎的家,抚养着丈夫和妾室留下的两个女儿。几年后,丰绅殷德被允许回京,但早已被折磨得一身是病,很快就去世了,年仅36岁。 那一年,和孝公主也才36岁。 从此,她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孀居生活。没有了父亲,没有了丈夫,昔日的荣光早已烟消云散。她一个人住在空旷的府邸里,主持家政,抚养后辈,就像一棵在寒风中独立的树。 道光三年,这位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固伦和孝公主,在孤独中走完了她49年的人生。
1775年,65岁的乾隆爷听闻惇妃生下小公主,喜不自胜,没想到自己这把年纪,还能
趣史小研究
2025-09-12 14:35:10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