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飞机未达中国,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德,谁料不到48小时,德国经济部竟立刻

流水梦寒月影 2025-09-14 20:33:15

德国总理飞机未达中国,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德,谁料不到48小时,德国经济部竟立刻叫停中企收购芯片厂。 2025年5月的汉堡港,中国稀土货轮的卸货声打破了港口的平静。这批上千吨的稀土刚一抵港,就被迅速分流:60%的重稀土直奔西门子的纽伦堡工厂,用于制造高铁电机的永磁体;剩下的轻稀土则被巴斯夫的催化剂生产线消化,变成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的核心材料。 德国海关的数据显示,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批来自中国的稀土大单,而2024年德国全年进口的5200吨稀土中,超过三分之二都是这样直接从中国港口装船的“直达货”。 这种依赖程度远超外界想象。大众汽车沃尔夫斯堡工厂的工程师坦言,他们电动车电机里的钕铁硼磁体,从原材料到成品都离不开中国技术——即便德国科研机构正在测试替代材料,但实验室里的样品性能始终达不到量产标准。 更棘手的是德国从奥地利进口的稀土半成品,实际上也是中国开采后转运过去的,当地加工厂连分离重稀土的技术都没有。 当稀土货轮还在港口卸货时,德国经济部的会议室里却炸开了锅。中企收购爱思强(Aixtron)的卷宗被紧急贴上“暂缓”标签,旁边放着美国驻德使馆送来的“建议清单”。这份清单上赫然写着:“GaN功率器件技术涉及国防安全,必须阻止中国获取”。而此时距离中国稀土抵达德国,还不到48小时。 爱思强这家位于亚琛的半导体设备商,堪称中德科技博弈的“活化石”。早在2016年,福建宏芯基金就曾试图以49亿元收购其65%的股份,结果被默克尔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否决。当时德国经济部的理由是,爱思强的MOCVD设备可用于制造氮化镓(GaN)功率器件,而这种材料是5G基站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 十年后的今天,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中企换了个壳子重新谈判,德国经济部却依然在关键节点按下暂停键。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搬出了更细致的“国家安全审查”条款——从设备参数到客户名单,审查团队足足用了两个月时间“研究”,直到中国稀土货轮进入北海海域,才突然宣布叫停。 懂行的人都知道,爱思强的MOCVD设备是GaN产业链的“咽喉”。华为海思实验室里就摆着三台该公司的设备,用于研发下一代5G芯片。 而德国本土的英飞凌公司,虽然在慕尼黑有自己的芯片工厂,但70%的车用芯片仍需进口,甚至连光刻胶都要从中国采购。这种技术倒挂让德国在半导体领域陷入尴尬:既想发展本土产业,又离不开中国的技术支持。 德国经济部的这波操作,暴露了后霸权时代中小国家的生存困境。一方面,稀土是德国工业的“命根子”——西门子的高铁电机需要重稀土提升磁性强度,巴斯夫的催化剂依赖轻稀土提高化学反应效率,这些技术一旦断供,德国制造业的“心脏”就会停摆。 另一方面,美国的压力又像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2022年阻止中企收购Elmos芯片厂,到这次叫停爱思强交易,德国每一次在科技领域的动作,都要先看华盛顿的脸色。 这种矛盾在爱思强收购案中达到顶点。当德国海关还在统计稀土到货数据时,经济部会议室里的官员们已经收到了美国驻德大使的“私人建议”。据接近决策层的消息人士透露,这份建议清单不仅列出了爱思强设备的技术参数,还附上了华为海思实验室的设备采购记录,暗示德国若批准交易,就是在“资助中国军事现代化”。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德国在稀土依赖和技术保护之间的摇摆,正在反噬自身产业。大众汽车的工程师们发现,即便有了中国稀土,他们研发的新型电机仍需依赖爱思强的MOCVD设备进行性能测试。 而英飞凌慕尼黑工厂的负责人也坦言,由于无法获得中国光刻胶,他们的车用芯片产能已经下降了15%。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让德国工业界开始质疑政府的决策逻辑。 这场稀土与芯片的博弈,最终折射出的是全球化退潮后的现实:在中美科技冷战的大背景下,像德国这样的中等强国既没有完全脱钩的资本,又缺乏左右逢源的智慧。

0 阅读:127

猜你喜欢

流水梦寒月影

流水梦寒月影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