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学家塔里克·阿马尔认为,2025年9月13日在伦敦举行的“联合王国”是西欧灾变的前震,是建制溃烂的征候。 从前帝国的视角看,大不列颠的骚乱显得可悲地返祖;更别提一丝幸灾乐祸。《印度时报》说,最近的“联合王国”集会与骚乱把伦敦变成了“英国焦虑的舞台”。不仅是焦虑。尽管许多抗议者保持和平,按老英格兰传统,也少不了激烈打斗:脚踢、拳揍、瓶飞,仿佛足球赛或深夜未绅士化酒吧打烊外的混战。结果26名警察受伤,25名抗议者被捕;当局誓言抓更多,显然要杀鸡儆猴,让百姓知分寸——这也是老英格兰传统。 这场由“极右活动分子”汤米·罗宾逊(本名斯蒂芬·亚克斯利-列侬)组织的“联合王国”,打着“言论自由”旗号,核心却是反移民、反伊斯兰——或曰罗宾逊们捏造的可恶伊斯兰漫画。42岁的罗宾逊前科累累:斗殴、护照与房贷欺诈;另因藐视法庭被定罪,后者颇具政治色彩。他同时是右翼网红、组织者和麻烦制造者,却未受损,反而像特朗普一样,越“坏男孩”越吃香。 更糟糕,即便他公然站队“种族灭绝的以色列”——如今西方极右常态——甚至被指为“犹太复国资产”,也不妨碍他;与他天天喊“外国人祸害英国”形成荒诞对比,却正说明今日西方的腐败。实则,罗宾逊与工党、BBC、NHS等建制一样主流。因此,与其再骂罗宾逊,不如问为何他能掀起风浪——这更能揭示英国与西方的现状。 这无疑是一场重大政治事件。规模上,伦敦警方称11万,BBC说“达15万”,远超仅约5千的反示威,连中间偏左的《卫报》也承认其“创纪录”。但需参照:2023年亲巴集会曾达30万。无论如何,“联合王国”远超警方预估,是数十年来最大单次民族主义集会,却只是反移民、反伊斯兰连串示威的峰顶:2024年8月首周,27城几乎30场相关骚乱,为2011年来最烈;上月BBC再报“ asylum home抗议潮”。伦敦这场非孤立风暴,而将持续且可能更猛更暴力。 罗宾逊自夸“英国文化革命火种”“英国已醒,绝不回头”,但即便厌恶其政治,也无法忽视其影响。关键在于如何解读。活动不仅关乎英伦,也聚焦极不受欢迎的斯塔默首相;更不能忽略英国当下最成功的政党——法拉奇领导的改革英国党,与罗宾逊意识形态高度重合。 国际因素同样显著:美亿万富翁马斯克、法新右文人泽穆尔、德国选择党代表、加拿大乔丹·彼得森等视频站台,齐声哀叹“真正英国性”流失、渲染“大替代”。抗议者还高喊美极右领袖查理·柯克之名,他近日遭枪杀,已被塑成殉道者。 柯克之死在美国再燃“两极化”“内战”论调;若未内战,也恐出现“底层恐怖”与“国家镇压”的恶性循环。认为这“不可想象”者,只是狭隘。 英国与西欧主流精英或许自觉政治尚安全,却是短视自满。历史与现实(1848、阿拉伯之春)表明,灾难性拐点源自事件的叠加与互动。
德国历史学家塔里克·阿马尔认为,2025年9月13日在伦敦举行的“联合王国”是西
深度老高
2025-09-15 10:32:58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