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广东男子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转头加入英国,在英国,他打扮成乞丐,四

灯下雕琢时光 2025-09-15 12:00:10

1991年,广东男子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转头加入英国,在英国,他打扮成乞丐,四处捡废品,引人嘲笑,谁料,20年后,众人却含泪说:“我们为他骄傲!” 2000年,广州艺术博物院收到一批从海外寄回的器物,工作人员清点时发现几件玉衣保存状态出奇地好,专家围着看了半天,甚至有位老先生眼眶发红,说这种级别的汉代器物,几十年来只在照片里见过。 可包装实在太简陋了,外面是旧纸箱和泡沫板,还混着塑料袋碎片,看着像是从什么杂物堆里翻出来的,运输单上写的是“日用旧物”,收货人签名一栏只有三个字:赵泰来。 有人查过,说这个人好像以前在英国混得很一般,还听说在垃圾站干过活,甚至穿着脏衣服在街头翻纸壳,有几年都被人拿来当反面教材讲。 但等再往里打开,发现每一件都是文物,有的带刻铭,有的贴着编号,有人这才意识到,这可能不是简单的“寄旧物”,而是背后有人“藏了很久”。 赵泰来这人,其实不是外人,他姨妈是文物收藏世家的后人,家里地窖里藏了几十年的东西,什么朝代的都有,小时候他在姨妈家长大,没什么玩具,最常干的事就是帮姨妈擦器物上的灰。 他记得姨妈经常说,这些不是财产,是祖宗的东西,等有机会,一定要把它们送回去。 1990年,姨妈病重前给了他一串钥匙,说伦敦那边有间房子,他要去看着,不能出问题,还给了他张手绘图,说:“你以后会明白的。” 第二年赵泰来去了英国,开门一看,那房子下面的地窖里装满了器物,铜的玉的瓷的都有,静静地躺在那里,他看着就有点发愣,说真是像做梦一样。 但他很快意识到问题来了——他要真想把这些东西全运回去,得先解决身份问题,否则出境申报麻烦重重,而且若被贴上“非法转移文物”标签,搞不好就被直接扣押。 那几年他没多说,做了个低调的决定:办理了当地身份,等手续办好,再开始准备运输。 从那之后他几乎不出现在公共场合,每天出门看起来像是去翻垃圾,其实是在找包装材料,他说人多眼杂,太光鲜反而不好解释,穿得破点,没人注意你搬什么东西。 泡沫拿来垫铜器,纸箱防潮,木板夹住瓷器不晃,旧衣服里藏着碎玉,他把这些一批一批包起来,再一车一车运出去。 有人笑他疯,说年纪轻轻不回国,在那边当“拾荒汉”,还有人说他是被赶出族谱的“另类”,可他都没解释,他只是把一张张物品清单压在箱底,写着:“这个也回去了。” 他卖掉姨妈留下的房子,只留下那间地窖,自己搬去住在附近一个阁楼改的小屋里,没有热水,屋顶常年漏风,但他说“这样离得近,方便晚上干活”。 最早一批文物是在1995年运走的,他用的是二手货渠道,把器物夹在破沙发、旧电器中间发走,小件就藏在假领子、裤腰带、废弃洗衣机里。 他一边整理一边记录,有一晚包装时不小心被青铜角刮破了手指,血滴在唐卡布料上,他赶紧拿毛巾裹住,说“这得洗干净,不然颜色会渗”。 后来他被人报过一次警,说是晚上地窖传出奇怪响声,他临时翻出几个空瓶子装醉,说自己睡门口喝酒,警察信了,把他当醉汉送回家,他才避开了检查。 十年里,他陆陆续续把所有东西分批运回中国,一共六万多件,没有一件报废,没有一件丢失。 2011年,有组织联系他,说想颁个奖,他一开始没太愿意出面,说“这事说出来也没啥意义”,还是老朋友劝他,说“你不讲,人家只当是博物馆买回来的”。 那年媒体开始报道,说赵泰来这些年“默默搬运”,有观众在电视前看到他穿着旧西装,头发花白,说自己现在是博物馆义工,讲讲这些器物是怎么回来的。 他没讲太多别的事,只拿出那张姨妈留下的纸条念了一句:“藏宝易,守心难”,然后就笑了笑,说:“人多的时候,我就不讲了,大家自己看。” 现在他住在广州西关的一间老房子里,每天早上去博物馆,站在展柜前给人讲铜器、瓷器和唐卡的故事,说这些不是历史书上的东西,是有人真守了几十年送回来的。 有人听完说他傻,也有人当场红了眼,他自己倒是轻描淡写,说“我也就是守个门的,东西回来就好”。 目前他没再提英国的事,也没有公开后续安排,只说事情已经做完了,剩下的就顺其自然。 信息来源:光明网《华侨6万件文物捐国家 如今在广州默默当“义工”》

0 阅读:42
灯下雕琢时光

灯下雕琢时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