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新加坡和越南正式牵手成功,签署了碳信用实施协议。这可不是普通的

康安说历史 2025-09-16 23:41:15

9 月 16 日,新加坡和越南正式牵手成功,签署了碳信用实施协议。这可不是普通的合作协议,它意味着两国在碳市场这条路上,终于从纸面规划迈入了实质阶段! 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这俩国家的合作早就埋下了伏笔。早在 2022 年 10 月,双方就签过四项谅解备忘录,其中就提到了要在碳信用领域加深合作。这三年来,两边没少暗地里磨合。现在终于把框架落到了实处,背后其实藏着各自的算盘。 新加坡这边早就把碳税涨到了 25 美元一吨,企业减排压力山大。越南那边更实在,全国 1.47 亿公顷的森林每年能吸收近 7000 万吨二氧化碳,这些活生生的 “空气净化器” 终于能换成真金白银了。 说起来也巧,去年底 COP29 刚敲定全球碳市场规则,这俩就赶着趟儿把协议签了。说白了,新加坡缺的是合规的碳信用来源,越南缺的是把森林碳汇变现的技术和渠道。 现在一拍即合,越南护林员手里的监测数据,转眼就能变成新加坡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产品。这种 “一个有资源,一个懂运作” 的组合,在东南亚碳市场里还是头一份。 越南这次可算找对了路子。之前全国 57% 的省份连碳汇项目都没启动过,就算有想法也不知道怎么落地。新加坡不一样,人家 2019 年就开始收碳税,2021 年更是直接搞起了全球碳交易所,整套流程玩得明明白白。 协议一签,新加坡的核查标准、交易平台这些硬家伙就能直接用在越南的森林里。那些原本躺在政府报告里的减排目标,这下真能变成山里人的收入了。 新加坡的小算盘打得更精。眼看着欧盟碳关税步步紧逼,东南亚制造业转移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时候拿下越南这个碳信用供应大户,等于掌握了区域减排的定价权。 以后马来西亚、泰国这些邻居要搞碳交易,多半得看新加坡的脸色。毕竟现在整个东盟,也就新加坡有成熟的碳金融体系,越南的森林资源正好成了它扩张影响力的筹码。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买卖二氧化碳吗?没那么简单。越南的森林碳汇以前主要靠国际组织资助,比如世界银行的森林碳伙伴基金,搞了半天也就挣了 5150 万美元。 现在跟新加坡合作,等于把散户变成了正规军。按照协议,双方要统一核算标准,还要建跨境交易平台。这意味着越南的碳信用能直接对接全球市场,价格能翻好几倍都不止。 当然了,这事儿也不是没风险。越南的天然林面积还在年年小幅下降,人工林占比刚过三成。要是为了赚快钱乱砍滥伐,那可就本末倒置了。 新加坡这边也得拿捏好分寸,毕竟碳信用不是普通商品,核查不严很容易变成 “数字游戏”。好在协议里专门提到要搞技术合作,新加坡的卫星监测技术正好能派上用场,也算互相搭了个台阶。 不管怎么说,这步棋算是走对了。看看隔壁马来西亚,忙着搞太阳能发电补贴,想当绿色能源枢纽。新加坡和越南这手碳信用合作,等于另辟蹊径抢占了先机。 特别是越南,一边要淘汰燃煤发电,一边又面临排放激增的压力,碳交易来得正是时候。用生态优势换发展资金,比光靠国际援助靠谱多了。 现在整个东南亚都在盯着这事儿。要是新加坡和越南能搞成,估计泰国、印尼这些有森林资源的国家都会跟风。 到时候东盟说不定能搞出个统一碳市场,跟欧盟分庭抗礼也不是不可能。毕竟 COP29 都定了规矩,发展中国家的碳信用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只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还得一步一步来。越南的碳汇市场刚试点,专业人才都凑不齐。新加坡的金融机构能不能适应热带雨林里的项目特点,也是个未知数。 但不管怎么说,这纸协议总算让东南亚碳市场从口号变成了行动。当越南的参天大树遇上新加坡的数字账本,说不定真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绿色发展路。毕竟在气候变化面前,光喊口号可不行,真金白银的合作才见真章。

0 阅读:28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