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说,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刚好华人占多数,若是不明白这一点,就不能真正成为新加坡人!因为新加坡的底色是亲英美,就不可能是一个华人国家。新加坡能够在东南亚立足靠的就是和中国切割来讨好英美。比如新加坡把民办的南洋大学关闭,就因为南洋大学坚持汉语教学。现在新加坡已经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用汉语来日常教学。 新加坡刚从马来西亚分离出来那会儿,日子其实挺不好过的——地盘就那么点儿,没矿产没资源,周围还都是东南亚国家,自己又偏偏华人占了多数,怎么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当时的政府心里门儿清,光靠族群身份肯定不行。 毕竟东南亚这边的环境摆在那儿,要是让人觉得它跟中国走得近,不光英美那边会提防,周边邻居也得处处盯着它,到时候想做国际贸易都难。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打算把“华人国家”当成自己的定位,反而一门心思要抓牢国际贸易这条活路,而走这条路最关键的钥匙,自然就是英语。 本来吧,华人多的地方,华语肯定有群众基础,早期不少老辈人还觉得,学校里该多教些华语,毕竟日常交流、家族传承都离不了。可政府一琢磨,这里面有门道——要是学校里上课、管理都用华语,日常教学也以华语为主,那新加坡跟中国的联系不就断不开了?而且英美圈子里的人看了也会不舒服,毕竟英语才是他们那边做生意、搞合作的通用语。 所以独立没几年,政府就慢慢把英语推到了教育的主导位置,对外说是为了让新加坡人能跟全球市场接轨,能更快融入国际社会,听着挺实在的,但背后其实是想靠英语当“敲门砖”,跟英美搭上线,让人家觉得新加坡是“自己人”,这样才能拿到更多支持。 那时候有个民办的南洋大学,是不少华人企业家、普通民众凑钱办起来的,办学理念特别明确,就是坚持汉语教学——不管是专业课讲课,还是学校里的日常管理,甚至连教材编写、考试出题,用的都是中文。 这所大学当时培养了不少懂华语、熟悉中国文化的人才,本来能成新加坡华语教育的一块根,但政府看着就犯了嘀咕。 一方面,南洋大学的汉语教学体系,跟政府主推的英语教育根本合不到一块儿,要是它越办越好,大家都愿意去读,那英语主导的教育计划不就泡汤了? 另一方面,外界要是知道新加坡还有这么一所坚持汉语的大学,肯定会觉得它跟中国关系近,这可不符合作者“讨好英美、跟中国切割”的路子。 所以后来就找了各种理由,一会儿说教学标准不统一,一会儿说要整合教育资源,最后干脆把南洋大学给关了,并入了其他用英语教学的学校,就这么着,新加坡唯一一所坚持汉语日常教学的大学,就这么没了。 从那以后,新加坡的教育就彻底绕开了华语日常教学的路子。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上课用的全是英语,课本是英文的,老师讲课用英文,就连学生在学校里讨论问题、跟老师沟通,也得优先说英语。 华语呢?顶多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每周安排几节课学学拼音、认认字,应付一下考试,根本谈不上用在日常教学里。慢慢的,年轻人在学校里习惯了用英语交流,就算回家跟父母说华语,也少了很多传统的表达,更别说用华语去学习专业知识了。 李显龙后来也提过,“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刚好华人占多数”,其实这话就是在给之前的政策定调。新加坡在东南亚能站稳脚跟,靠的从来不是跟华人圈子亲近,而是靠着跟中国切割、讨好英美换来的支持。 毕竟英美在全球有影响力,能给它贸易上的便利,能在国际上替它说话,还能在安全上给它保障。而切割中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语言上下手——把华语的地位降下来,把英语抬上去,连大学都彻底不用汉语日常教学,这样一来,既不会让周边国家觉得它“偏向中国”,又能让英美放心,觉得它是“自己人”。 现在你去新加坡的大学看看,不管是国立大学还是南洋理工,课堂上全是英语教学,想找一门用汉语日常上课的课程都难。就连学校里的公告栏、图书馆的书籍,大部分也都是英文的。 这其实就是这么多年政策下来的结果——为了在东南亚立足,为了抱牢英美的大腿,他们早就把华语教育这块儿给放掉了,也早就把“华人国家”这个标签悄悄撕了。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
【564评论】【26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