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福建舰不会有第二艘了?辽宁舰、山东舰,包括福建舰本身就是过渡产物,福建舰原本设计是上蒸汽弹射的,结果马伟明院士横空出世,一举把电磁弹射技术带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和成熟度,福建舰才临时改用电磁弹射,所以下一艘航母才是真正的完全体电磁弹射航母! 2012年辽宁舰入列,咱们有了第一艘航母,但那时候用的还是滑跃起飞,载重量和效率都有限。 到2019年山东舰服役,虽然还是滑跃起飞,但已经是咱们完全自主设计的,算是上了一个台阶。 而福建舰从2022年下水开始,就注定要成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不过它本身只是个过渡产品,不会再有第二艘了。 福建舰在2018年刚动工的时候,原本设计的是蒸汽弹射。这种技术是美国用了几十年的老办法,就像用高压蒸汽推动滑块把飞机弹出去。 但蒸汽弹射毛病不少,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蒸汽弹射器,每次弹射都要消耗一吨淡水,光维护就得500个人围着转,而且从启动到能用要预热24小时,效率太低了。 咱们一开始计划用这个技术,也是因为当时电磁弹射还没成熟,稳妥起见先按老办法设计。 没想到这时候马伟明院士带领团队搞出了大突破。这位“八一勋章”获得者早在2017年就说过,电磁弹射技术十年内会取代传统技术。 他带领团队埋头干了17年,攻克了上百项关键技术,硬是把电磁弹射从实验室拉到了实际应用阶段。电磁弹射是用电产生的磁力推动滑块,体积只有蒸汽弹射的一半,重量减轻了一大半,维护人员能减少一大半。 更厉害的是,蒸汽弹射效率只有5%左右,电磁弹射能达到60%,从关机到准备好只需15分钟,比蒸汽弹射快了近100倍。 这么一来,福建舰的设计就面临重大抉择。2018年已经开工的福建舰,临时调整了甲板布局和动力系统,把蒸汽弹射换成了电磁弹射。 这可不是简单换个零件,整个电力系统都要重新规划,马伟明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派上了大用场,这套技术比国外领先至少10年,专门解决了电磁弹射的供电难题。 所以福建舰成了世界上第一艘用常规动力带电磁弹射的航母,这本身就是个技术奇迹,但也注定了它的过渡性质。 从福建舰的建造和海试过程,就能看出它的试验性质。2023年11月,福建舰先完成了电磁弹射装置的验证,然后才开展系泊试验。 2024年5月第一次海试,重点测试动力和电力系统,因为电磁弹射对电力稳定性要求极高。 到2025年7月,海试中歼-15T舰载机成功用电磁弹射起飞,说明这个“临时改装”的系统确实能用了,但过程中肯定发现了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比美国福特级航母的经历,更能明白福建舰为什么只能是过渡。福特号2017年就测试电磁弹射,结果平均每弹射181次就出故障,远没达到设计的4166次无故障标准,好几次故障还导致弹射器停用好几天。 咱们的电磁弹射虽然成熟,但第一次装在航母上,难免需要磨合。福建舰的6次海试,就是在各种复杂海况下测试这套系统的可靠性,收集数据为下一艘航母打基础。 福建舰的吨位和舰岛设计也能看出过渡痕迹。它满载排水量8万多吨,比辽宁舰、山东舰大了两万多吨,这是为了装下弹射器和更多飞机。舰岛比山东舰短了一半,也是为了给甲板腾地方,方便弹射作业。 但因为是临时改设计,常规动力带电磁弹射耗电巨大,核动力才能完美匹配。 马伟明团队的另一个突破是舰船综合电力系统,这套中压直流技术让常规动力也能勉强带动电磁弹射,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下一艘航母肯定会用核动力,到时候电力供应更充足,电磁弹射的优势才能完全发挥出来。就像家里原来用空调要考虑电表能不能承受,后来换了大容量电表,想开多大功率的电器都不怕了。 从中国航母的发展节奏看,每一艘都在解决特定问题。辽宁舰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山东舰解决了“自主设计”的问题,福建舰则要解决“弹射起飞”的问题。但因为技术突破来得太快,福建舰成了新技术的验证平台。 2025年8月福建舰入列前,已经完成了所有电磁弹射的关键测试,它的使命就是证明电磁弹射能用、好用,为下一艘积累经验。 现在福建舰的任务基本完成了。它验证了电磁弹射的可靠性,测试了新的甲板布局,积累了常规动力带弹射器的运行经验。下一艘航母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按电磁弹射的需求来设计,不用再迁就老技术。 美国从蒸汽弹射到电磁弹射用了几十年,咱们通过福建舰这一个过渡型号就实现了跨越。这既体现了中国科技的爆发力,也说明福建舰的使命特殊,不需要再建第二艘。 等到下一艘核动力航母出来,电磁弹射会更成熟,动力更强劲,舰载机出动效率会更高,那才是真正的“完全体”。所以说,福建舰就像登山时的一块垫脚石,帮咱们踩稳了脚步,接下来就要向着更高的山峰前进了。
·为什么说福建舰不会有第二艘了?辽宁舰、山东舰,包括福建舰本身就是过渡产物,福建
罗普娱记
2025-09-19 11:26: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