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反直觉的理解:全世界其实都更希望中国走霸权主义道路,不仅小国这样希望,美俄这样的大国也这样希望! 翻开历史课本,1948 年的西欧国家过得相当 “省心”。美国拿着 124 亿美元的马歇尔计划援助上门,条件是西欧各国得把援助物资卖掉后的钱存入特别账户,花每一分钱都得美国点头。 英国拿了 16 亿美元,法国 13 亿美元,这些钱买美国的小麦、钢铁,生产线也按美国标准改造,西欧经济很快复苏,但代价是经济自主权被牢牢攥在美国手里。可当时的西欧国家没觉得难受,毕竟不用自己琢磨发展战略,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走,就能拿到真金白银的好处,这种 “躺赢” 的日子过得久了,谁还愿意费脑筋呢? 这种 “依附换好处” 的模式在当代依然吃香。2025 年韩美关税谈判就是个鲜活例子,韩国为了把美国原定的 25% 关税降到 15%,承诺未来几年对美投资 3500 亿美元,其中 1500 亿砸进美韩造船合作项目,还要花 1000 亿美元买美国能源。 韩国谈判代表带着反美抗议照片去求情才保住大米市场,这种 “表演式妥协” 虽然让国内产业承压,但至少不用自己从零开始设计贸易战略,跟着美国的规则玩,再怎么吃亏也有明确的路径可循。就像日本对驻日美军基地的态度,虽然民众抗议不断,但政府很清楚,只要在安保问题上紧跟美国,就能在半导体技术转让等领域获得回报,这种交易简单直接,不用费太多心思。 可中国偏不按这套规则出牌,这就让习惯了 “抱大腿” 的小国们有点手足无措。非洲国家最有体会,2023 年中非贸易额达 2821 亿美元,中国对非洲 27 个最不发达国家的 98% 税目产品都免关税,比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实在多了。 但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时,既没要求在非洲驻军,也没规定铁路收益要存进特别账户,而是让非洲国家自己决定站点设置、运营管理。这种放手让非洲人自己做主的做法,反而让一些国家犯了难 —— 过去跟欧洲殖民者打交道,只要答应开采权就能换基础设施,现在中国工程师教会当地工人修铁路,却要他们自己制定发展规划,这种 “授人以渔” 的模式,比直接给钱更考验能力。 在东欧,波罗的海三国的处境更能说明问题。它们加入北约后,安全上靠美国驻军,经济上靠欧盟补贴,连外交辞令都跟着美欧调子走,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可当它们想跟中国做生意时,发现这套 “谄媚套路” 不好使了。中国在立陶宛建鲁班工坊,教当地人焊接、数控技术,却不干涉立陶宛的外交政策,这种 “只给工具不给答案” 的合作方式,让习惯了按大国剧本演戏的小国立陶宛有点懵。它们既想赚中国市场的钱,又不知道该怎么在不惹怒美国的前提下跟中国打交道,这种需要自主权衡的局面,可比单纯站队累多了。 美国的霸权体系就像一家连锁快餐店,小国只要付加盟费(政治妥协),就能拿到标准化的运营手册(援助、市场准入),不用自己研究菜单。中国倡导的合作模式更像烹饪学校,提供食材(投资、技术)和厨具(基础设施),却要学员自己学做菜(制定发展战略)。 非洲国家对此感受最深,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 400 亿美元,建了 130 多个医疗设施、170 多所学校,还培养了 16 万技术人才,但这些项目都由非洲国家自主立项。赞比亚的农业示范中心里,中国专家教当地农民种杂交水稻,却让他们自己决定种多少、卖给谁,这种 “自由裁量权” 带来的压力,让有些非洲官员怀念起殖民时代 “按指令种植棉花” 的简单日子。 俄罗斯周边的小国也面临类似困境。过去跟着苏联搞经互会,能源供应、工业分工都由莫斯科统筹,不用自己操心产业链布局。现在跟中国合作共建 “一带一路”,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建炼油厂,却让哈方自己制定环保标准、协调运输路线。哈萨克斯坦虽然通过项目获得了技术,但要独自应对市场波动、劳资纠纷这些新问题,这种 “成长的烦恼” 让习惯了 “大树底下好乘凉” 的国家有点不适应。 最典型的当属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中国企业投资运营这个港口,既没像美国在新加坡樟宜港那样要求驻军权,也没像欧洲殖民者那样垄断港口收益,而是与斯里兰卡政府按商业规则分成。可斯里兰卡突然要自己处理港口物流调度、海关检疫这些具体事务,反而一时手忙脚乱。这种 “给平台不给答案” 的合作,比起直接接受附带政治条件的援助,确实需要更高的治理能力,也难怪有些小国官员私下抱怨 “中国给的自由太多了”。 中国在非洲搞的 “减贫惠农工程” 实施了 47 个农业项目,派了 500 多名专家,却把项目决策权完全交给非洲国家。马拉维的农民可以自己选种中国杂交玉米还是本地品种,这种选择权背后是产量波动的风险。当马拉维农民发现要自己判断市场需求、防治病虫害时,才明白独立自主不仅意味着自由,更意味着责任。
奥地利要求中国立即停止向俄罗斯输送武器,并放出狠话:如果中国真想在国际舞
【854评论】【26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