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这些所谓的精英几乎都沦落为普通人,可能有些人第一代还好一些,但是到第二代,第三代的时候都会彻彻底底沦为普通人。比如胡适的家族,自己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儿子在美国教书,孙子更没名气。 第一代移民往往是国内的精英,他们在科研、工程或者学术里都算佼佼者,到了美国靠拼命干活,能拿到不错的中产阶层生活。 他们在中产社区买房买车,让孩子进好学校,日子过得体面,但在职场里真正往上爬的时候,总有一道看不见的天花板压着他们,明明项目贡献很大,升职加薪的名额却落不到他们身上。 亚裔在美国的管理层比例不到5%,可在实验室或者办公室一线,却能看到大量亚裔的身影,贡献和地位的不匹配是冰冷的事实。 这种处境直接影响到第二代,他们在美国成长,语言和文化都没有障碍,却依旧没法真正融入主流。成绩上,他们在中学和大学里依旧出类拔萃,常常比同龄人更优秀,但步入职场之后,情况开始变味了。 领导常常评价亚裔员工“勤奋、聪明”,却很少认为他们适合担任领导职务,第二代虽然比父母更融入社会,可发展的高度却依旧受限。 成绩、文凭甚至能力,都换不来同等的认可,这让许多人心里觉得辛苦打拼没有实质意义。 等到第三代情况更微妙,他们在美国出生长大,外表和生活方式已经很“本地化”,身份认同也渐渐淡了很多,甚至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可社会对他们的看法依旧停留在“亚裔”的标签,他们依旧没办法像白人一样轻松突破顶层。 调查数据表明,亚裔在科技创新上的贡献比例很高,但拿到的风险投资却少得可怜,这意味着即便有好的想法,他们也很难得到资源去壮大。 于是第三代常常选择更稳妥的职业路线,比如当老师、律师、办公室白领,看起来安稳体面,但少了那种敢闯敢拼的能量。 这就形成了一条很明显的代际链条:第一代靠本事挤进来,却被困在中层;第二代文化适应度更高,但依旧止步不前;第三代选择保守路线,彻底融入平庸的轨道。 这个过程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和认同机制的问题,亚裔被固化在“聪明、努力,但缺领导力”的刻板印象里,他们能做执行者却很难做决策者,这种形象哪怕一代代人不断尝试,也很难被打破。 而这种困境还有更深层的后果,第一代父母教育孩子“要比别人更努力”,第二代带着压力拼命读书,却在职场被现实泼冷水,第三代更是对“奋斗改变命运”少了信心。 随着这种状况代代传递,原本应该延续的精英气质,慢慢被社会环境消磨殆尽,最后留下的只是“普普通通”的生活。 就像很多研究报告指出的那样,亚裔群体在经济上有体面收入,却很难扩张成真正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几代人走下来从亮眼到普通,背后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被限制在社会边缘的尴尬位置,这种局面不只是个体的无奈,而是整个群体正在经历的代际困境。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
【615评论】【3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