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朝鲜、古巴等等反美国家都以为自己在给东大当挡箭牌,间接帮

雨中山果落 2025-09-19 18:26:08

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朝鲜、古巴等等反美国家都以为自己在给东大当挡箭牌,间接帮助东大对抗美国。但是,中美贸易战开打后,大家逐渐明白一个道理,不是大家在帮助东大对抗美国,也不是东大有意帮助其他国家对抗美国,而是东大在帮助他们对抗美国。 2025年,随着中美竞争全面升级,一个耐人寻味的现实逐渐浮出水面:中国在应对美国压力时,几乎完全依靠自身,而没有把主要风险转嫁给任何其他国家。 哪怕是在中东这个长期动荡的地区,中国也更多是通过调解与合作去维持平衡,而不是借他人之手来消解压力。 2023年,在中国的斡旋下,伊朗与沙特在多年敌对后重启外交关系。 协议签署当天,《纽约时报》形容那是“中东外交史上少有的戏剧性转折”,而《金融时报》则点出——真正从中受益的,不只是伊朗或沙特,而是以调解者身份亮相的中国。 短短两年后,伊朗的态度却出现微妙变化。德黑兰方面一度认为,中国在中东的行动离不开它的配合,甚至试图“骑在中国身上”谋取额外利益。 但这种错判很快让伊朗的战略陷入被动。 2024年底,以巴冲突进入最激烈的阶段,外界普遍预期伊朗可能出手支援巴勒斯坦武装,从而对以色列形成釜底抽薪的打击。 结果,德黑兰并没有采取实质行动。巴勒斯坦的牺牲,叙利亚的战场损失,以及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付出的代价,都因此未能换来战略上的突破。 以色列逐渐恢复了力量,伊朗则在中东失去了话语权。 这种局面,让人不禁联想到2018年后爆发的中美贸易战。那场由关税战打响的博弈,本质上是中国独自承担了几乎全部压力。 美国的盟友——无论是欧洲、日本还是澳大利亚——都紧随华盛顿的脚步,对中国施压。但与此同时,那些长期高举“反美”大旗的国家,却鲜少真正伸出援手。 一位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曾总结这种现象:“所谓反美阵营,往往只是战术上的集合,而非战略上的同盟。” 事实也印证了这句话。 当局势紧张时,这些国家往往转身与美国修好;一旦美国对他们施压,他们又会重新打出“反美”的旗号。循环往复,最终承担主要风险的,始终是中国自己。 这种两难,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表现得更加清晰。与拜登相比,特朗普的风格更像一个谈判桌上的商人,直白而强硬——“我要的,你必须给。” 无论是对盟友,还是对对手,他都奉行这样的逻辑。 正因如此,北京与华盛顿逐渐形成了某种默契:靠扶持第三方国家来实现战略牵制的老路,恐怕是走不通的。冷战的经验早已证明,所谓“小国平衡术”难以真正改变大国博弈的格局。 小国更像风中飘摇的芦苇,随风而动。 事实上,这一认识并非今日才有。早在上世纪,毛泽东就曾提出一句至今仍被频繁引用的话:“放弃幻想,准备斗争。” 看似简短,却直击要害——大国要在激烈博弈中立足,靠的是自身实力,而不是外部依赖。 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即便是俄罗斯和朝鲜这样的国家,也未能完全摆脱对美国的某种幻想。 苏联解体后,普京执政初期曾多次尝试向西方靠拢,甚至不止一次表达过加入北约的意愿。虽然西方始终拒绝,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莫斯科心底里依然抱着“融入西方”的期待。 朝鲜的例子更为复杂。平壤高举反美旗帜已久,但若美国某一天真的全面解除制裁,提供经济援助,朝鲜转向的可能性极高。 只不过,华盛顿永远不可能轻易这样做——不仅因为本身的战略考虑,还要顾及韩国、日本等盟友的态度。 这便是大国与小国的区别所在。大国必须独立承受战略压力,而小国更多是根据风向来选择立场。冷战时期如此,进入21世纪后依旧如此。 因此,当我们重新审视乌克兰危机、中东局势与中美贸易战的交织,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大国之间的对抗,真正可靠的,唯有自身的综合实力。 其他国家或许能在某些时刻提供便利,但在关键节点上,它们更可能根据自身利益而改变立场。

0 阅读:0
雨中山果落

雨中山果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