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报道,台积电负责人张忠谋嘲讽:大陆虽坐拥 100 万亿,可连一块高端芯片都造不出来!美媒紧接着嘲讽:中国人才本就是为我们培养的,硅谷里有千千万万名北大清华学子在为我们效力! 张忠谋之所以敢在公开场合说那些话,说到底还是因为过去在芯片制造工艺上,我们确实落后过一段时间。 拿制程来说,台积电已经实现了 3nm 芯片的量产并对外供货,而大陆这边,中芯国际最先进的量产工艺还停留在 7nm,良率也不是特别稳定。 再加上关键设备的问题,比如高端芯片制造必须要用的 EUV 光刻机,几乎被荷兰的ASML 垄断,想买根本买不到。 还有 EDA 设计软件、部分高纯度材料这些产业链环节,过去也都依赖进口。 在这种背景下,他觉得大陆在高端芯片上“玩不转”,心里才有底气说那种话。 但他忽略了一点,就是这几年中国芯片产业的突破和韧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华为。 美国对华为下的禁令够狠,不让用先进制程代工,不让用ARM最新架构,连供应链都尽力掐断。 可华为硬是靠自己的研发团队,推出了搭载麒麟 9000S 芯片的 Mate 60 Pro。 这颗芯片的制程虽然还是7nm,但它能在完全受限的环境下做出来,背后是十几年技术积累和完整战略布局的结果。 中芯国际也在想办法突破。 没有 EUV 光刻机,他们就用 DUV 光刻机叠加多重曝光的方式,把 7nm 工艺“凿”了出来,还能量产。 这一步,说实话非常难,不仅需要工艺上的积累,还要在生产管理、良率控制上不断试错。 能在被严格封锁的情况下走到这一步,本身就说明问题。 中国一直不缺人才,但过去很多人走到学术或科研的高峰时,却选择留在国外。 就像林烨,被称作“美国导弹之父”,当年放弃了中国国籍,为美国研发洲际导弹。 还有“神童”何碧玉,在美国定居后甚至公开表示:“我宁愿住在美国下水道,也不回中国。” 这些人的选择,在国内引发了强烈的情绪反应,也让人们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最后却留不住?我们该如何真正做到吸引、培养并留住人才? 不过,情况正在慢慢改变。 比亚迪的王传福曾经说过一句话:“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 这句话听起来很朴素,却点出了中国科技界的心气。 芯片产业这些年确实被卡得很紧,但中国企业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硬着头皮往前走。 中芯国际,在买不到 EUV 光刻机的情况下,靠 DUV 光刻机叠加曝光的方式,硬是把 7nm 工艺给做了出来,还能实现量产。 这个过程背后的难度,外界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工艺调整要经历无数次试验,良率控制更是反复推翻再来。能在这种条件下突破,靠的就是持续的投入和技术人员的坚持。 “人才回流”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过去,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大量选择去美国读博、留在硅谷。 但现在,随着国内产业链逐渐完善,科研平台越来越多,薪酬和发展机会也在提升,不少人选择回国发展。 国内高校也在积极布局,比如清华、复旦、上交都成立了集成电路学院,目标就是系统培养工程师和科研人员,逐步建立本土的人才梯队。 可以说,中国的挑战仍然存在,但格局正在改变。 和过去相比,我们不再单纯依赖外部输血,而是开始慢慢形成一条能自我造血、自我成长的路。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中国网教育
“对中国封锁光刻机,最后活不下去的会是西方企业”——荷兰光刻机巨头的这句话,戳
【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