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为何愿意归还喀喇昆仑走廊? 其实说白了,就算巴基斯坦占着不还,那也捞不到好处,还不如拿喀喇昆仑走廊当人情。 喀喇昆仑走廊是个什么地方?如果放在地图上看,它就像一根细长的绳子,横亘在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之间,面积不大,只有五千多平方公里,却是个关键节点。 这里平均海拔5500米,空气稀薄,气候恶劣,能站得住脚的人和部队都不多。可就是这么个地方,几十年前却成了中巴之间一次意义非凡的“互相成全”。 这片区域原本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后来被英国殖民者划进了英属印度,等到1947年印巴分治后,又被巴基斯坦控制。 但巴基斯坦控制归控制,这地方他们真没法用。驻军成本高得惊人,一个连的开销能养活三个普通营,修路、通电、驻防样样费钱,结果呢?经济回报几乎是零。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巴基斯坦的经济已经快撑不住了。根据当时的官方数据,国家外汇储备仅够维持两周的进口需求,连喘气的空间都没有。 喀喇昆仑走廊这种“烧钱不产粮”的地方,自然成了巴基斯坦政府眼中的负资产。 可经济不是唯一的难题。真正让巴基斯坦头疼的,是边境对面的印度。从1948年第一次印巴战争开始,印度就一直对这片地区虎视眈眈,时不时还会派兵试探。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中国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巴基斯坦这下彻底看明白了:要想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对抗印度,靠自己显然不够,得有个靠得住的盟友。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巴开始了一场耐心的边界谈判。从1962年11月开始,两国共进行了27轮磋商,最终在1963年3月2日签署了《中巴边界协定》。 协议内容很清楚:巴基斯坦将喀喇昆仑走廊归还中国,中国则承认坎巨提地区归属巴基斯坦,双方互不干涉,并在基础设施和军事防御上开展深度合作。 这一步棋,巴基斯坦走得不亏。首先是战略安全上的收益。靠上中国这个邻居之后,巴基斯坦在三次印巴战争中,都得到了中国稳定的外交支持。 印度本来想往北推进,可中巴联合军演一搞,印度的边防部队立刻后撤100公里。这种威慑力,不是喀喇昆仑走廊那点土地能换来的。 其次是实打实的经济发展。从1966年起,中国援建喀喇昆仑公路,1979年正式贯通,把运输时间从15天压缩到3天,极大带动了巴北部的经济发展。 到2024年,这条路已经是中巴经济走廊的主动脉,中巴经济走廊累计吸引投资达250亿美元,提供了超过20万个就业岗位,瓜达尔港每年带来的收益也超过15亿美元。 对中国来说,这笔交易同样划算。一方面是领土完整的问题,喀喇昆仑走廊的归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收回的最大一块边境领土,极大巩固了西部边疆安全。 另一方面,这条走廊打通了从新疆进入中亚、南亚甚至中东的贸易通道,能源运输路线也更灵活了。 过去中国高度依赖马六甲海峡,如今通过走廊通往阿拉伯海,运输距离缩短了60%,风险也低了不少。 当然,印度从头到尾都不甘心,一直对外宣称这个协议无效,声称自己对喀喇昆仑走廊拥有“主权”。可是说归说,现实是现实。 如今这片区域早已在中国实际控制之下,中巴在此地的合作不断深化。 2025年中巴联合发布的最新声明,再次重申两国在该区域的战略协作不动摇,印度的抗议最终也只能停留在外交层面。 站在今天往回看,巴基斯坦当年做出归还喀喇昆仑走廊的决定,是一次标准的“政治换油钱”。 如果继续占着这块地,不但吃力不讨好,还可能把自己拖进与中国、印度两头对抗的困局里。 与其如此,不如顺水推舟,把这块“高原鸡肋”当作人情送出去,换个稳定的靠山和一条通向未来的经济走廊。 这件事也再次说明一点:在国际关系里,领土问题不总是非黑即白、你输我赢。有时候,适当的让步反而能换来更大的主动权。 中巴之间的这场边界谈判,没有硝烟,却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与合作,也成为了国际社会解决边界争议的典范。 信息来源: 《喀喇昆仑走廊》——百度百科
巴基斯坦为何愿意归还喀喇昆仑走廊? 其实说白了,就算巴基斯坦占着不还,那也捞不到
巧珍
2025-09-20 22:39:06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