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乘法模型”在“数与形”的联结中生长——《数一数与乘法》教材深度解读 特级教师 钱守旺 一、教材内核:锚定“模型意识”与“几何直观”的双维培育 本单元以“乘法的初步认识与应用”为核心,通过“相同数连加→乘法意义→‘倍’的认识”的进阶,引导学生建立**“乘法是相同数连加的简便运算”的模型认知,同时借助“实物图、点子图”等直观载体,发展“用图形描述、分析乘法关系”**的几何直观。最终指向“模型意识”(感知乘法模型的普适性)与“几何直观”(依托图形理解数的关系)的核心素养发展。 二、编排智慧:从“直观感知”到“模型建构”的逻辑进阶 (一)情境设计:让乘法“源于生活,锚定需求” 单元以“小小营业员点数商品”“点子图摆图形”等生活/数学情境为载体,天然承载“相同数连加”的需求(如“3个柜台,每个柜台4件商品,总数是4+4+4”)。这种“真实情境驱动”的设计,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相同数连加的繁琐”,进而产生“用更简便方法(乘法)表示”的内在需求。 (二)内容架构:让认知“分层递进,逐步抽象” 单元内容呈“三阶抽象式”: - 一阶:积累连加经验,感知乘法必要性:通过“数物品、连加计算”,让学生充分体验“相同数连加”的特点,为乘法的引入做铺垫; - 二阶:借助直观模型,理解乘法意义:利用“点子图、实物排列图”,引导学生从“图形的行、列”视角(如“3行5列”),理解“乘法是‘几个几’的简便表示”,建立“乘法算式与图形(几何直观)”的联结; - 三阶:拓展“倍”的概念,丰富乘法模型:引入“倍”的关系(如“红花朵数是黄花的3倍”),将乘法模型从“相同数连加”拓展到“一个数的几倍”,深化对“乘法本质是‘几个几’”的理解。 这种“从具体连加到图形直观,再到关系抽象”的架构,符合儿童“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三)评价设计:让素养“可操作,可衡量” 采用**“表现性评价+游戏化任务”**,围绕“加乘关系转化、几何直观应用、‘倍’的表达”设计评价要点(如“能根据连加算式列乘法算式,也能根据乘法算式说连加算式”“能通过画图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同时,设计“抽算式卡片游戏”等实践任务,让“模型意识、几何直观”从“隐性理念”变成“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助力教师精准评估学生素养发展。 三、教学启示:让“乘法学习”更具生长力 (一)锚定“直观载体”,让乘法意义“看得见” 教学时,充分利用“点子图、实物图”等直观工具,组织学生“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例如学习“3×5”时,让学生用点子图摆出“3行5列”或“5行3列”,并结合图形说“3个5相加”或“5个3相加”。通过“图形操作+语言表达”,让“乘法是几个几的简便运算”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可触摸的图形与可描述的关系”。 (二)聚焦“加乘联结”,让模型建构“说得清” 设计“加乘互转”活动:给出连加算式(如“2+2+2+2”),让学生转化为乘法算式(“2×4”)并结合图形解释“4个2相加”;反之,给出乘法算式(如“3×6”),让学生画出点子图并说出连加算式(“6+6+6”或“3+3+3+3+3+3”)。通过“双向转化”,强化“乘法是相同数连加简便运算”的模型认知。 (三)联结“‘倍’的应用”,让模型拓展“用得活” 在“倍”的教学中,延续“图形直观”的策略:例如“蓝花有2朵,红花是蓝花的4倍”,让学生用“○代表蓝花,△代表红花”画图(画2个○,再画4组2个△),并结合图形说“红花是4个2朵,即2×4=8朵”。通过“画图—分析—计算”,让学生体会“‘倍’的关系本质是‘几个几’,可借助乘法模型解决”,实现模型的拓展与深化。 数学的“乘法学习”不是“死记硬背算式”,而是“在直观中感知关系、在转化中建构模型、在应用中拓展理解”的过程。当学生能看着“3行4列的点子图”脱口而出“3×4,代表3个4”,能结合“画图”解释“‘5的3倍’就是3个5”,他们对乘法的认知,就从“模糊的计算方法”变成了“清晰的模型意识与几何直观能力”——这正是本单元“以数与形联结促素养生长”的价值所在。
让“乘法模型”在“数与形”的联结中生长——《数一数与乘法》教材深度解读 特级教
特级钱守旺云
2025-09-21 07:46:4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