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一个日本人冒充中国人,加入了解放军,征战半个中国,立下汗马功劳,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但是,没多久他就暴露了身份!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3年日本福冈的一个武士世家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取名砂原惠。 五岁那年,他跟着搞地质研究的父亲来到中国东北,住进沈阳阜新的日侨社区。 高高的围墙里面是整齐的街道和日式房屋,围墙外却是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 小砂原惠总喜欢趴在窗台上,望着远处中国孩子嬉戏的身影,眼睛里满是好奇。 1945年日本战败那年,砂原惠的父亲突然病逝,母子二人顿时没了依靠。 为了活下去,13岁的砂原惠只好到地主家当猪倌,母亲则做些杂活。 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要挑着泔水桶穿过整个村庄,中国邻居们总会热情地打招呼。 渐渐地,他不仅能说一口地道的东北话,还学会了包饺子、贴饼子这些手艺。 1948年春天,村里来了东北民主联军。 战士们帮农民耕地挑水,晚上还开办识字班。 砂原惠第一次听到"土地改革"这个词,看着乡亲们分到土地时那喜悦的笑容,他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 某个夜晚,他偷偷找到征兵处,在名册上工工整整写下"张荣清"这个中国名字。 在部队里,砂原惠特别能吃苦。 辽沈战役中,他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友运送弹药; 平津战役时,他扮成卖糖葫芦的小贩侦察敌情。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总把配给的白面馒头留给伤员,自己啃窝窝头。 战友们都说: "小张这同志,真是实诚人!" 有一次在行军途中,他背着受伤的战友走了三十里山路,肩膀都被磨出了血,却始终没有喊一声累。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砂原惠毫不犹豫地报名参战。 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他所在的部队经历了惨烈的战斗。 有一次,他三天三夜没合眼,坚持在阵地上抢救伤员。 战斗间隙,他总爱哼唱《志愿军战歌》,歌声中带着坚定的信念。 在长津湖战役中,他的耳朵被冻伤,却依然坚守岗位,为前线运送物资。 1953年,砂原惠的身份意外暴露。 部队领导找他谈话时,这个坚强的战士第一次流下眼泪: "首长,我虽然是日本出生,但我的心早就属于中国了。" 尽管组织最终决定让他回国,但战友们为他举行了欢送会,连长握着他的手说: "无论到哪里,你都是我们的好同志。" 分别时,战友们送给他一本签满名字的纪念册,上面写着"革命友谊永存"。 回到日本后,砂原惠创办了贸易公司,专门从事中日贸易。 每年他都要回中国三四次,每次都要去看望老战友。 2010年,他组织日籍老战士代表团访华,在人民大会堂受到隆重接待。 当听到《志愿军战歌》响起时,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情不自禁地挺直腰板,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会后,他特意去了一趟东北,在老部队驻地栽下了一棵象征友谊的松树。 晚年时,砂原惠常对子孙说: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那里有我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2021年春天,88岁的砂原惠安详离世。 遵照他的遗愿,部分骨灰被带回中国,安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黑土地上。 下葬那天,许多中国朋友都来送行,墓前摆满了中日两国的鲜花。 这个故事见证了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情缘,也展现了一个人如何超越国籍界限,追寻内心的信仰与归属。 砂原惠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和平与友谊"的真谛。 他的事迹被收录在中日友好交流的史册中,成为两国人民友谊的永恒见证。 主要信源:(央视网——日本籍解放军忆抗战:接受不了给鬼子吃米饭)
1948年,一个日本人冒充中国人,加入了解放军,征战半个中国,立下汗马功劳,还参
尔说娱乐
2025-09-22 13:41:23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