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白宫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对外正式官宣,从当天起,申请H-1B工作签证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9-22 16:26:44

9月21日,白宫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对外正式官宣,从当天起,申请H-1B工作签证得额外交10万美元费用。   这笔钱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普通员工几年的工资,而且明确由雇主承担。消息一出,硅谷瞬间炸锅。   亚马逊、微软、谷歌这些科技巨头连夜给员工发邮件,提醒正在海外的H-1B持有者赶紧返美,生怕政策落地后人回不来。   旧金山机场有印度籍工程师临时下机,航班因此延误三小时,只因担心续签时被追加这笔天价费用。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签证费用调整,实则是一场针对美国高技能移民体系的剧烈震荡。   H-1B签证是外国专业人才进入美国就业市场的主要通道,尤其是科技行业,大量程序员、工程师、数据科学家都靠这条路留下来。   过去申请成本在几千美元,现在直接翻二十多倍,小公司根本扛不住,大企业也得重新算账。   白宫解释说,新规只影响新申请者,已持有签证的人重新入境不受影响。可这种说法并没能立刻平息恐慌。   很多在美工作多年的外籍员工,平时会回老家探亲,现在突然被告知可能面临巨额费用,家庭团聚都成了风险。   印度是H-1B最大来源国,占获批人数七成以上,社区反应尤为激烈。新德里飞纽约的机票价格一度翻倍,不少人抢票回国,生怕被挡在门外。   特朗普政府的理由是“保护美国工人”,认为企业用H-1B招外籍员工,压低了本地薪资水平。提高成本后,雇主会更倾向于雇佣美国人。   但现实没那么简单。美国科技行业长期面临STEM人才短缺,本土毕业生数量根本填不上缺口。强行限制外籍人才流入,只会让企业把岗位直接搬到海外。   像亚马逊去年拿了九千多个H-1B名额,如果新规落实,光这一项就要多支出近10亿美元。   这笔钱不可能企业自己吞下,要么减少招聘,要么把研发中心迁到加拿大、印度或新加坡。   硅谷的初创公司更惨,本来资金就紧张,现在连招人都成奢望。有孵化器负责人直接说,这等于给海外科技中心送大礼。   更深远的影响在留学生群体。对中国、印度等国的留学生来说,H-1B几乎是留美工作的唯一出路。   读完硕士博士,能不能抽中签证,直接决定去留。现在门槛被拔高到十万美金,等于变相关闭了通道。   很多学生开始重新考虑去向,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的留学咨询量明显上升。   尽管白宫声称这是“一次性费用”,但法律界普遍质疑其合法性。根据美国《行政程序法》,重大费用调整必须经过公开征求意见和规则制定流程,不能靠总统一纸行政令强行推行。   移民律师指出,10万美元远超签证管理成本,明显带有惩罚性质,法院很可能会叫停。   实际上,H-1B制度本身确实存在争议。印度一些外包公司曾被曝出“一人多投”,大量占用名额,压低薪资,损害了美国工人的利益。   改革有必要,但用“天价门槛”一刀切,只会误伤真正需要高端人才的创新企业。   短期看,美国政府或许能收一笔意外之财,但长期代价更大。全球人才流动是竞争性的,哪里环境开放,人才就往哪里去。   美国曾经靠自由和机会吸引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现在如果竖起高墙,流失的不只是几个程序员,更是几十年积累的创新生态。   已有企业准备起诉,认为这项政策越权且损害商业利益。同时,部分共和党议员也提出,应改为按薪资水平分配签证,优先高薪岗位,而不是直接抬高价格把所有人拦在外面。   目前政策适用范围仍不清晰,国务院和移民局尚未发布实施细则。但风向已经变了。   过去几年,美国对技术移民的态度反复摇摆,从收紧到松动,再到如今的突袭式加码,让外籍人才越来越缺乏安全感。   人才不是商品,不能简单用成本衡量。一个开放的移民体系,才是美国保持科技领先的关键。   如今这一记重拳打下去,震动的不只是几万名签证持有者,而是整个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未来根基。

0 阅读:5
紫蓝谈社会趣事

紫蓝谈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