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虽然可以大规模空袭乌克兰所有的军事目标、工业基地,但是最后根本无法改变俄罗斯和乌克兰对峙的局面。 今年 7 月多瑙河港口那场爆炸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俄军一枚导弹精准命中港口仓库,紧接着引发七次连环爆炸,火光冲天的场景在卫星图像上清晰可见。 这个北约武器运输的关键枢纽瞬间沦为火海,按理说这该让乌军前线断供了吧?可没过半个月,利沃夫的军火仓库又堆得满满当当,美国的 "海马斯" 火箭炮正通过罗马尼亚边境的小路悄悄运进来。 俄军确实玩出了新花样,8 月在赫尔松投用的 "立方体" 电子战系统挺厉害,直接把乌军无人机的作战半径从 40 公里压到 15 公里。 第聂伯河上空经常能看到失控坠毁的无人机,有些甚至因为导航信号错乱一头扎进河里。 乌军 "海狸" 无人机对安东诺夫斯基大桥的突袭中,12 架里有 8 架坠河,剩下的也偏得没影了。 但北约很快从德国调来了 AN/MLQ-44 反制设备,虽然每月得花 2000 万美元升级,至少让无人机能勉强飞起来了。 这边俄军炸得欢,那边北约的援助也没闲着。德国国防部长说今年要培训 1 万名乌军士兵,从 2022 年到现在他们已经培训快 2 万人了。 这些穿着崭新迷彩服的新兵在波兰基地练熟了 "豹 2A6" 坦克,转眼就出现在顿巴斯前线。 更猛的是 9 月初那批 3000 枚导弹,"海马斯" 火箭炮和 "爱国者" 防空导弹密密麻麻堆在敖德萨港口,卫星照片上看着都让人眼晕。 俄军天天炸铁路,可北约把运输路线改成了多瑙河的小港口,晚上用民用卡车队偷偷转运,俄军的导弹总不能连民用车辆都一锅端。 战场就像个拉锯的戏台,俄军刚用 "立方体" 系统在赫尔松构建起 25 公里的电磁干扰带,乌军就把无人机拆成零件运到前线组装。 俄军宣称摧毁了多少多少武器库,可乌军士兵说只要耐心等上三天,新的 "毒刺" 导弹就会从波兰跨境过来。 有个乌军连长在采访里说:"他们炸掉我们一个仓库,西方就送来两个,就是这么简单。" 有意思的是双方的消耗战。俄军导弹库存虽然紧张,但 "立方体" 这类电子战设备成本低效果好,一套系统就能让乌军无人机部队瘫痪大半。 可北约更狠,26 国联合派兵 5000 人进驻乌西,说是维和其实就是保障运输线。法国工兵在敖德萨修桥补路,德国防空部队在利沃夫架设雷达,等于把防线直接推进到了乌克兰境内。 现在俄军也琢磨明白了,光炸工厂没用,得掐断补给线。可多瑙河沿岸港口太多,炸了这个还有那个。 乌军更机灵,把部分组装线搬到了罗马尼亚,零件运到边境再组装,让俄军想炸都找不着目标。 9 月那批 "爱国者" 导弹就是这么进来的,分拆成几百个零件,混在民用集装箱里,等俄军反应过来已经部署到位了。 这场仗打到现在,成了技术和补给的较量。俄军的电子战系统再厉害,也挡不住北约源源不断的援助;乌军的无人机损失再多,只要西方工厂不停工就能补充。 就像赫尔松前线那些被干扰失控的无人机,和多瑙河上连夜赶路的运输船,你来我往谁也奈何不了谁。 俄军能炸掉乌克兰的军事设施,却炸不掉大西洋彼岸的军工厂;乌军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武器,却没法把俄军赶出所有占领区。 这种奇妙的平衡,让对峙局面一时半会儿还真结束不了。
俄罗斯虽然可以大规模空袭乌克兰所有的军事目标、工业基地,但是最后根本无法改变俄罗
风云史迹
2025-09-22 17:49:3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