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跑偏?AI抢收银员饭碗却无视救火排雷,柳冠中痛批智能时代“隐形代价”!

天天谈科技 2025-09-22 18:24:43

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我不奇怪,饭店里用机器人端盘子,我也不奇怪,就连研发AI写文章,也不奇怪,但是你发现没?现在的智能科技有点跑偏了——放着救火、排雷、高空作业这些能救命的“硬骨头”不啃,反倒扎堆去抢快递员、收银员的饭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不仅在各个领域创造了诸多便利,也带来了很多未曾预料到的挑战。   目前,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往往倾向于服务业和零售业的岗位,资本更愿意将焦点放在回报高、投资少的领域。   例如,无人商店通过刷脸、扫码完成购物,节省了人工成本,也让很多收银员面临失业风险。   无人配送、机器人写作、自动化客服等岗位的兴起,让低技能的劳动者感到自己不再有立足之地,虽然这些技术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但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相比之下,原本可以帮助人类的高危领域——如消防、排雷、高空作业等领域,技术进步的步伐却缓慢,AI和机器人在这些领域的应用较少,原因不仅仅是技术难度大,研发投入不足也是一大原因。   虽然一些初步的消防机器人和排雷无人机已经有了雏形,但由于资金不足,研发进展缓慢,真正实现广泛应用仍然遥不可及。   如果这些高风险领域能够优先由人工智能接手,或许能够大幅度减少人员伤亡,但由于市场利润较少,企业往往更倾向于快速回报的低端行业。   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便利”背后,隐藏着一笔“隐性成本”,低技能岗位的失业潮愈演愈烈,特别是在快递、收银、客服等岗位上,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自己的工作受到了威胁。   另一方面,年长者也逐渐被科技淘汰,许多老年人没有适应新技术的能力,面对需要在线预约、扫码支付的日常生活,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科技的进步无疑让年轻人更轻松,但却把一些社会群体抛在了后面。   我们曾经经历过多次技术变革,历史上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会带来社会的阵痛,蒸汽机、电灯和电话的出现曾引发过广泛的恐慌,许多人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但也推动了新的行业和岗位的产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也催生了许多新兴职业,如快递员、网络主播、数据分析师等。   但这一次不同的是,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取代“力气活”,它开始涉及到“脑力活”,甚至能够执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决策,虽然新兴岗位会不断涌现,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这些变化的转型成本是非常高的。   我们不能否认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的巨大潜力,尤其是在数据分析和自动化执行方面,AI远超人类,但如果一味追求科技发展,忽略了人类的价值,最终我们可能会走上一条不归路。   机器和人工智能的出现,不应该是为了消解人类的价值,而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活,人类的创造力、情感交流以及道德判断,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   比如,在医疗和教育领域,机器人无法替代医生对患者的关怀,也无法代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人类与科技的关系,科技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人类,而不是让人类在机器面前无力挣扎。   未来,我们应该在科技进步的同时,确保人的主导地位,找到人类与机器的平衡点,机器可以做我们无法做到的事,解放我们从繁琐的工作中走出来,但人类始终是这个社会的核心。   我们的情感、创造力和道德判断,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面对未来,我们也应该为此做好准备,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生存技能。   无论是科技、AI基础,还是软技能的提升,都应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与此相对应,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确保技术进步能够惠及所有人。   为失业者提供再就业培训,帮助他们转型到新兴行业;推动高风险领域的AI研发,减少人员伤亡;加强对老年群体的科技普及,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随着科技进步,未来的就业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灵活用工、自由职业等新的工作形式将越来越普及。   人类的工作将不再被时间和地点所限制,生活与工作的界限也会逐渐模糊,未来的工作不再是单一的“朝九晚五”,而是更加注重灵活性和个人选择。   总的来说,科技的发展并非坏事,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我们不能被科技的脚步所淹没。   我们需要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保持对人的关注,确保技术的进步能真正服务于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温暖的社会,人类与科技的关系,应该是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而非对立和替代。  

0 阅读:41
天天谈科技

天天谈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