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李显龙接受日本授章,现在新加坡总理又妄评中国内政,新加坡想干嘛?黄循财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一开口就提台湾问题,亚洲的闪点,中国的红线,真打起来,整个亚洲都跑不掉,全球经济都得跟着乱,新加坡的态度听得很明白,他们认中国的底线,也藏不住那份担心,就怕局势控制不住。
2025年8月25日,日本自民党大佬石破茂专程赴新加坡,为李显龙颁发旭日大绶章。这枚勋章的图案与二战日军军旗几乎一致,而1942年日军攻占新加坡时,曾制造“昭南岛大屠杀”,超过5万华人遇难。
当李显龙接过勋章时弯腰幅度比授勋者更低,照片传回亚洲网络后,瞬间点燃怒火。中国网民翻出历史照片:1942年日军正是举着旭日旗进入新加坡,如今同样的图案变成勋章别在华人总理胸前,这种“历史隐喻”让很多老人痛心疾首。
尽管新加坡官方解释“勋章是对几代人贡献的认可”,但舆论质疑声未平——毕竟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双边贸易额超千亿美元,此时接受日本勋章,难免被解读为在地缘博弈中“选边站”。
如果说李显龙的勋章事件还带着历史争议的模糊性,那么黄循财的专访则把新加坡的焦虑摊在了明面上。2025年9月19日,他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罕见地用“红线中的红线”形容台湾问题,直言“若台海爆发冲突,亚洲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
这番表态并非空穴来风——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每年全球30%的石油运输和40%的贸易货物要经过这里,其中中国相关航线占比超六成。
一旦台海战事波及东亚航线,新加坡的航运枢纽地位将瞬间崩塌,经济命脉可能被切断。更现实的是,新加坡与美国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却同时是中国最大外资来源国之一,这种“左右逢源”的平衡术,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黄循财的警告背后,是新加坡对美国政策转向的深度不安。2025年特朗普政府重启“对等关税”,对新加坡征收10%关税,尽管新加坡上半年GDP仍增长4%,但黄循财直言“没人能预测几个月后关税会不会更高”。
这种不确定性让新加坡加速调整外交策略:一边与美国保持安全合作,采购F-16、F-15战斗机;一边与挪威、新西兰等13国成立“投资与贸易未来伙伴关系”,试图构建新的贸易网络。
更微妙的是,黄循财上任后推动中新30天互免签证、数字人民币跨境消费等24项合作,甚至公开表示“永远不要押注中国会衰弱”——这种“亲华不反美”的姿态,实则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典型写照。
新加坡的焦虑,本质上是小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生存困境。从李显龙时代到黄循财时代,新加坡领导层始终在重复一个逻辑:不选边站,但必须让中美都重视自己的存在。
2023年李显龙访华时曾说“中国发展是百年大计,轻视中国是短视且不明智的”,而黄循财现在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这种表态既是向中国释放善意,也是在提醒美国:若把新加坡当棋子,后果可能是整个亚洲的动荡。
毕竟,当赖清德之流在台湾高调宣布“军费提至GDP5%”时,新加坡比谁都清楚——台海一旦开战,最先被波及的不会是万里之外的美国,而是家门口的东南亚。
从李显龙的勋章争议到黄循财的“红线警告”,新加坡的每一步都在走钢丝。这个没有战略纵深、资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小国,既想维护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又不敢得罪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既担心历史问题被翻旧账,又害怕被卷入大国冲突的旋涡。
这种纠结,或许正是所有中小国家的共同困境——当世界进入“高度不可预测期”,小国的生存智慧,或许就藏在那句“我们不想被迫选边站”的无奈里。
你觉得新加坡的“平衡术”能持续多久?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小国该如何守护自己的利益?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参考信源:环球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