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最好的法子,是引火入肾,一碗引火汤,火气变元气很多人一上火啊,就着急忙慌的去

飞翔说健康 2025-09-22 18:46:58

灭火最好的法子,是引火入肾,一碗引火汤,火气变元气

很多人一上火啊,就着急忙慌的去喝凉茶、吃泻火药,结果呢,火没清干净,反而越调越虚,其实啊,咱们身体里的火气,不是都要灭,找对方法把它引回该去的地方,反而能变成滋养身体的元气。

尤其是那种反复上火、越泻越重的情况,大多是虚火上炎,得靠引火入肾才能从根上解决,那名医陈士铎的引火汤,就是专门调理这种问题的经典方子。

先说说这种虚火上炎的情况

要是火气窜到心胸了,就总觉得心烦,晚上睡不着觉,一点小事就容易烦躁发脾气;那要是窜到咽喉和口腔,就会反复长口腔溃疡,喉咙又肿又疼,喝水都觉得疼,还会口干舌燥,喝再多水也不管用,甚至手脚心还会发热。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些症状总反复,吃了寒凉的泻火药,当时能缓解两天,过不了多久又冒出来,而且身体会越来越虚,怕冷、没精神的情况还会加重。

为啥会这样?关键问题在肾上。中医里讲 “肾主封藏”,肾里的阳气就像火种,得封藏在肾里,才能温煦全身,给身体提供能量。要是肾气不足,封藏固摄的能力下降,这股肾火就会从肾里跑出来,在身体里乱窜,形成虚火。这种火不是真的火多,而是火没待对地方,本质是肾的封藏功能出了问题。

这时候要是一味用寒凉泻火药,就像往快灭的火堆上浇冷水,虽然能把火暂时浇灭,但也会伤了肾阳。肾阳一虚,身体就更没能力管住那股火气了,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而会越来越频繁,身体也会越来越虚。

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火入肾”在这方面,清代名医陈士铎有个经典的方子叫引火汤,专门对付这种虚火上炎的问题。

方中巴戟天,能补肾阳、温肾经,能把游离在外的肾火引导回肾中,让火气回到它该待的地方;然后熟地和麦冬,能滋补肾阴,肾阴就像小火炉的燃料,只有燃料充足,火才能烧得旺且持久。

再加上五味子,它味酸,有收敛的作用,能把引回肾里的虚火收住,同时固摄肾中的阳气,防止火气再跑出来;最后用茯苓健脾祛湿,脾胃运化好了,湿气排出去,引火归元的道路才能通畅,避免湿气阻碍火气回归肾中。

这五味药搭在一起,既把虚火引回肾里,又用滋阴的药守住火气,还能健脾祛湿通道路,做到 “温补不伤阴,滋阴不上火”。对于虚火上炎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有不错的调理作用。

不过要提醒大家,引火汤针对的是 “虚火上炎”,要是那种吃了辛辣油腻、熬夜后突然冒出来的实火,比如喉咙疼得厉害、大便干结、舌苔黄厚,就不适合用它了。

最后呢,还是要提醒大家,我们中医治病讲究一人一方,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如果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在专业医生的辨证指导下用药。

【引火汤】

熟地30g 麦冬10g 巴戟天10g

茯苓15g 五味子6g 肉桂3g(后下)

·

【本方出处】

本方出自清代名医陈士铎的经典著作《辨证录》。

·

【适应症】

大部分人的“容易上火”,其实并非实火,而是虚火上炎、浮阳上越,故治疗并非清热泻火,而需引火归元、引热下行。

虚火上炎的常见表现:

喉咙肿痛、干涩、夜间更重

牙龈淡红、肿痛、甚至松动

易长溃疡、痘痘

心烦、燥热、睡眠不佳

面红、舌红、少苔

常伴头晕耳鸣、眼睛涩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

·

【方解】

1.熟地:大补真阴,滋养肾水,使真火安于本宅,则浮阳虚火不上越而诸症自消

2.巴戟天:温肾阳,益肾精,补而不燥,阴中求阳,助熟地引火归原

3.茯苓:健脾渗湿,利水下行,可使虚热从小便排出,并宁心安神除烦

4.五味子、麦冬:益肺阴,滋肾水,金水相生,收敛浮越之气,使真火安于本宅

5.肉桂:引离源之火下归于命门,而非取其温补之力

·

0 阅读:102

猜你喜欢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