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不能再只有一条腿走路了!波兰这次的“背刺”,就是一记警钟,它用数百列火车的代价,告诉了我们一个最简单的真理:任何单一的“经济命脉”,无论看起来多高效,最终,都会成为别人手里的“人质”。 就在今年9月,波兰政府以俄罗斯无人机越境,和俄白联合军演为由,突然宣布无限期关闭与白俄罗斯接壤的所有边境口岸,其中就包括中欧班列必经的马拉舍维奇枢纽。 这下可不得了,承担着中欧之间90%铁路货运量的中欧班列,瞬间陷入瘫痪,截至9月18日,已有超过350列满载中国货物的列车,滞留在白俄境内动弹不得。 这哪是单纯的安全措施,分明是拿咱的经济命脉当人质。 波兰这次下手,对中国造成的损失简直不要太大。 首当其冲的是出口企业,大量货物滞留导致订单违约,据估算损失可能超过20亿元人民币。 那些有时效性的生鲜和电商产品,长期延误很容易损坏,Temu、Shein等电商平台的欧洲用户已经受到广泛影响,部分商品价格也因此上涨。 企业为了减少损失,只能被迫转向海运或空运,运输成本一下子上升了15%到30%,德国汽车制造商甚至启动了“空运应急计划”,单件零部件运输成本飙升至铁路的8倍。 更长远来看,这还会影响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信心,一旦企业对中欧班列的稳定性产生怀疑,转向其他运输方式,中欧班列多年积累的竞争力,可能会受到严重冲击。 但回过头看看,咱中国当初对波兰的发展,可真是帮了大忙。 中欧班列让波兰成了欧洲物流的重要枢纽,就拿马拉舍维奇口岸来说,2024年经波兰的班列达15000列次,仅过境费就给波兰创造了6 - 9亿欧元收入。 这还不算完,中欧班列催生了波兰完整的物流产业生态系统,货运代理行业迅猛增长,AsstrA公司自2015年涉足班列业务后,业务量增长20倍,年营业额突破5亿欧元。 马拉舍维奇周边,新建了超200万平方米现代化仓库,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光卡车司机就多了5万个。 中国企业也纷纷在波兰投资,TCL、美的、长城、吉利等企业建厂,阿里巴巴、京东设立欧洲分销中心,中波贸易额从2013年的150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400亿美元。 起初波兰对中欧班列的态度,那是相当欢迎,积极合作建设枢纽。 可如今说翻脸就翻脸,9月15日刚承诺“全力保障中欧班列顺畅通行”,没过3天就宣布“无限期关闭”口岸,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实在让人不齿。 不过波兰这么干,对自己也没好处,甚至可以说是自断财路。 封锁刚几天,波兰海关总署就报告,进出口申报量下降72%,口岸仓储压力剧增。 马拉舍维奇这个曾经繁忙的枢纽站瞬间闲置,周边物流公司订单丢了一大半,当地就业受到严重影响。 德国商会代表致函波兰交通部,警告“企业已有转移物流路线意向”,匈牙利和斯洛伐克早就盯着这块肥肉,客户一旦跑了,波兰的过境费收入就泡汤了。 马拉舍维奇镇议会,联合多家物流公司向华沙政府提交请愿信,明确反对“将中欧班列政治化”,可波兰政府似乎不为所动。 波兰之所以顶着损失非要这么做,背后的战略考量可不简单。 一方面,波兰想讨好欧盟和美国,在对俄态度上表现强硬,以此获得西方的支持。 另一方面,波兰国内的政治因素也起了作用,毕竟也临近大选,执政党想通过这种强硬姿态争取右翼选票。 还有专家指出,美国乐见其成,这样能让物流从欧亚走廊转移,美国正好从中捞好处。 波兰前外国情报局局长,安杰伊·克利希甚至表示,这是在惩罚中国帮克里姆林宫在乌克兰的动作。 从如今这个教训中,有不少人能联想到,当年咱在马六甲海峡也受过的类似教训。 马六甲海峡是中国能源和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一旦遇到海盗袭扰或者地缘政治紧张,运输就会受阻,成本大幅增加。 比如2008年前后,索马里海盗猖獗,中国船只不得不绕道,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还得支付高额的安保费用,那种受制于人的感觉可不好受。 这几次教训告诉咱一个硬道理:任何单一的“经济命脉”,无论看起来多高效,最终都可能成为别人手里的“人质”。 咱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必须要有战略眼光,构建多元化的通道,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 所以咱们现在筹备中吉乌铁路,就是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这条铁路连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能打通新的欧亚陆路通道,减少对中欧班列经波兰路线的依赖。 以后货物可以通过这条新路线,进入中亚、西亚,甚至抵达欧洲,形成多条通道相互备份的格局。 这不仅能保障物流安全,还能促进中亚资源进口,扩大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与“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互补,真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总之波兰的这次的行为,给咱敲响了警钟,让咱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构建自主可控、多元化物流网络的重要性。 中吉乌铁路的建设,正是咱应对这种战略风险的重要一步,只有这样,咱的“钢铁驼队”才能真正畅行无阻,不再受制于人。
就在刚刚波兰正式妥协了9月23日,波兰总理图斯克表态,将于25日凌晨重新开放与白
【161评论】【18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