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一位在街头散步的老者以490块钱买下被人弃之如履的旧画,后来经过专家

熹然说历史 2025-09-23 00:42:19

1982年,一位在街头散步的老者以490块钱买下被人弃之如履的旧画,后来经过专家鉴定后,没想到这竟然出自一位名家之手。 一块被踩满脚印的破布,一幅被当作垃圾的旧画,谁能想到它竟是明代宫廷画师的真迹?1982年广州街头的这次偶遇,让一位老人用490元挽救了一件国宝。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故事,却真实发生在著名书画鉴定家苏庚春身上。 苏庚春1924年出生在北京琉璃厂,家里开着一间叫贞古斋的书画店。从小在这种环境里长大,十五六岁就开始跟着父亲苏永乾学习鉴定书画。二十岁那年,他拜了天津著名收藏家韩慎先为师。韩慎先是当时书画鉴定界的权威人物,他教苏庚春不光要看真品,假货也要研究,什么苏州片、后门造、开封货,各种仿品的特点都得了解。 年轻时的苏庚春眼力就很厉害,跟刘九庵、王大山、李孟东一起被称为琉璃厂书画鉴定四大家。郭沫若都夸他年少眼明,是后起之秀。1956年公私合营后,他当上了北京宝古斋书画门市部主任。1961年,广东省副省长魏今非专门请他南下,到广东省博物馆和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 时间到了1982年,苏庚春已经58岁了,在广东待了二十多年。那年的一个午后,他像往常一样在广州街头溜达。走到一家熟悉的古籍书店门口时,看见地上扔着一个脏兮兮的包裹,外面裹着块黄布,上头全是泥土和鞋印,路过的人有的直接踩过去,有的绕着走。 苏庚春本来想接着往前走,可那块布的颜色让他停了下来。凭着多年的经验,他觉得这布料不一般,黄色已经深深渗进纹理里,看着像是绢布。他走进店里问店员,店员说这是之前收来的一批字画,很多人看过都说是赝品,画上还有污渍,没人要,准备当垃圾扔了。 苏庚春蹲下来,小心地打开那块布。随着布面展开,一幅画出现了:两只白鹤站在梅花树下,一只在梳理羽毛,另一只仰着脖子像在叫。虽然画面有污渍,但构图讲究,笔法工整,一看就不是普通货色。他心里明白,这很可能是明代的宫廷画。 他赶紧回店里说要买这幅画。店员挺惊讶,说很多人都说是假的,苏庚春坚持要买,最后花了490块钱。要知道1982年的490块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普通工人好几个月的工资。 回家后,苏庚春仔细清理画上的污渍。清理到画的边缘时,他发现了一行小字:待诏边景昭写雪梅双鹤图。看到边景昭这三个字,他差点跳起来。边景昭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宫廷画家,是明初最重要的花鸟画家之一。他继承了南宋院体工笔重彩的传统,画的翎毛跟蒋子成的人物、赵廉的虎,被称为禁中三绝。边景昭的作品存世极少,很多都被后人洗去款识冒充宋画了。 为了确认这幅画的真实性,苏庚春把画带到北京,请最好的装裱师重新装裱。装裱过程中又有重大发现,画上还有边景昭的印章。他请来了徐邦达、刘九庵、启功等几位书画鉴定界的泰斗级人物。专家们仔细研究后,从画法、用墨、构图、印章各个方面分析,一致认定这就是边景昭的真迹。 这幅《雪梅双鹤图》艺术价值极高。画里的白鹤画得特别细,每根羽毛都能看清楚,鹤的姿态自然生动。梅花虽然只露出一部分,但枝干画得很有力度。整幅画寓意吉祥,白鹤代表长寿,梅花象征高洁,是典型的宫廷祝寿画。 这个发现在文物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幅被当垃圾扔掉、任人踩踏的破画,竟然是明代宫廷画家的珍品。后来这幅画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成了镇馆之宝之一。 苏庚春这一辈子为国家征集、鉴定了数万件书画文物,培养了一大批鉴定人才。他的学生李遇春、单小英、朱万章等人,现在都是文物鉴定界的专家。2001年12月23日,苏庚春在广州去世,享年78岁。他家里挂着一副对联:以有限的人生,做无穷的事业。这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490元买下国宝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宝贝往往就在身边,关键看有没有识货的眼光。您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捡漏”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历。

0 阅读:4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