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开创了用文化方式妥善解决文艺问题的范例。围绕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去服务”等问题,“文艺服从于政治”“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 ---- 说白了,就是把文艺从“象牙塔”里拽出来,让它脱掉长衫,换上粗布褂,走进黄土高坡的沟沟壑壑,和放羊老汉、纺线媳妇、扛枪战士坐在一条炕上拉家常。一句话:笔杆子得和锄头、枪杆子并肩,才算找对了位置。 当年延安城小得可怜,土窑洞比楼房多,可文艺青年扎堆来,满沟都是“文艺范儿”:有人抱着小提琴在宝塔山下拉《小夜曲》,有人穿着西装给老乡演《哈姆雷特》。老百姓看得直挠头:“这唱的是哪一出?能当饭吃?”于是座谈会上,有人开炮:“文艺是高尚的,不能当宣传喇叭!”也有人嘀咕:“老百姓就喜欢信天游、秧歌调,高雅的他们欣赏不了。”争论吵得脸红脖子粗。主席一句话定音:“文艺就得给人民服务,不然就是自拉自唱!”——听着土,却点中了命门。 我爷爷当年是八路军宣传员,他回忆:座谈会后,剧团立马“变脸”。演《白毛女》时,台上唱到“黄世仁逼债”,台下老乡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战士端着枪就要冲上去“崩了”演黄世仁的演员。爷爷说:“那时才知道,戏不是唱得高,是唱得真。”剧团后来把秦腔、信天游、快板全揉进戏里,锣鼓一响,老乡自动搬板凳,连瘫在床的老太太都嚷着让人抬去看。文艺一旦说“人话”,就比炮弹还响。 今天再看,原则依旧不过时。只是“人民”换成了你我他:地铁里的打工人、加班到凌晨的程序员、带娃送外卖的宝妈。文艺若只顾在小圈子里“自嗨”,玩抽象、玩意识流,老百姓照样不买账。看看短视频平台,最火的是啥?是《孤勇者》配上外卖小哥的背影,是村口大爷用二胡拉出《少年》,因为大家能在里面看见自己。有人吐槽“土”,可土才是生活的底色,谁天天活在云端? 当然,“服从政治”不是让文艺当“传声筒”,而是让它有骨头、有温度。抗战时,《黄河大合唱》鼓舞士气;改革开放初,《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热人心;抗疫期间,《武汉伢》让全网泪崩——它们都“政治”,却不说教,先动情,再动魂。反观某些“口号剧”,观众用脚投票,弹幕清一色“弃了”。真理:人民不拒绝高大上,拒绝的是假大空。 我自个儿也踩过坑。大学写剧本,满纸“哲理金句”,老师扫了一眼:“演给谁看?”我支支吾吾:“给……有思考的人。”老师笑喷:“先给楼下煎饼大妈看看,她若看不下去,就撕了重写。”我硬着头皮念给大妈听,她边摊饼边皱眉:“这说的啥?比我微信鸡汤还难懂!”我瞬间脸红,回宿舍删了个精光,重新写菜市场里吵架的小夫妻,结果演出时,大妈们看得津津有味,还问:“那娘们最后离婚没?”那一刻,我懂了:文艺要走下“神坛”,先得学会说“人话”。 有人说现在“娱乐至上”,没人愿意被“教育”。错!大家只是讨厌被硬塞。你把价值观包进笑点、泪点、爽点,观众自然买单。《我不是药神》讲天价药,《狂飙》聊扫黑除恶,哪部没票房?哪部没引发讨论?它们没板着脸,却让观众笑着笑着就沉默了——这就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2.0版。 延安那孔窑洞里,油灯晃得人影影绰绰,却照亮了文艺的“根”——人民。今天,灯换成LED,根不能换。甭管你是拍短视频、写网文,还是搞大电影,先问自己:这片子、这歌、这书,能给加班族一点安慰,还是给种地老汉一点乐子?若答案是“谁管他们”,那趁早别怪观众“用脚投票”。毕竟,人民的眼镜擦得雪亮,糊弄一次,下次连门都不给你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开创了用文化方式妥善解决文艺问题的范例。围绕
可爱卡梅伦
2025-09-23 07:47:15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