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深秋,西藏高原上,一支解放军追击部队正沿着雅鲁藏布江支流搜索前进,目标是逃窜的残余叛乱武装,谁也没想到,当队伍行至门隅地区的达旺河谷时,对岸突然传来密集的炮声。 1947年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殖民时期的“扩张思维”,尼赫鲁政府公开宣称要建立“大印度联邦”,将包括中国西藏南部在内的广大区域纳入势力范围。 1951年初,印度国防部秘密成立“北部边境防务委员会”,制定了“蚕食推进”计划。此时正值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印度认为有机可乘。 2月,印度阿萨姆步枪队100余人越过西山江,占领西藏门隅首府达旺,当地藏军虽进行抵抗,但因装备悬殊被迫撤离。印军随即在达旺设立行政机构,强行更换界碑,并向周边村庄派驻武装人员。这一系列行动显然经过精心策划,目标直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 10月中旬,解放军某团奉命追击一股逃往边境的叛乱武装,当部队抵达达旺河谷时,发现对岸有印军修筑的临时工事。 10月25日清晨,先头侦察班刚接近河边,对岸突然发射3发迫击炮弹,当场炸伤2名战士。 随后,印军轻重机枪火力密集扫射,封锁了河谷通道。 从现场痕迹分析,印军的炮击并非临时起意,炮弹落点精准覆盖了河谷的主要通道,且工事布局明显针对解放军可能的行进路线。 更可疑的是,印军在炮击后并未停止行动,反而增派兵力向河谷两侧高地迂回,试图形成包围。 印度的行动有着深层战略考量,1951年,中国正集中精力应对朝鲜战争,西南边境防务相对薄弱。 印度企图通过军事试探,迫使中国默认“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并为后续侵占更多领土制造借口。 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在给军方的密电中明确指示:“在边境地区采取积极行动,造成既成事实。 中国此时无暇西顾,我们的每一步推进都将增加谈判筹码。”这种“前进政策”后来成为中印边境冲突的主要诱因。 面对印军的挑衅,解放军保持了极大克制。中央军委指示前线部队:“避免与印军发生大规模冲突,但坚决捍卫领土主权。” 根据这一原则,追击部队在击退印军进攻后,并未越界追击,而是在河谷北侧构筑防御工事,严密监视印军动向。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外交渠道向印度提出严正交涉,要求立即停止侵略行为。但印度置若罔闻,反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继续向“麦克马洪线”以北推进,陆续侵占了珞瑜、下察隅等地区,总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 1951年的炮击事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印度长期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从1951年到1962年边境战争爆发,印度在边境地区的军事行动从未停止。这种持续的蚕食行为,最终迫使中国在1962年发起自卫反击,彻底粉碎了印度的野心。 印度的行动绝非巧合,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战略试探。其目的是利用中国的暂时困难,实现领土扩张的野心。 1951年的炮声,不过是这场长达十余年的边境博弈的开场锣声。 印度的野心最终在1962年的反击中破灭。
1951年深秋,西藏高原上,一支解放军追击部队正沿着雅鲁藏布江支流搜索前进,目标
老吴说
2025-09-23 14:54: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