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年,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洵被李自成活捉,300多斤的朱常洵跪倒在地,请求免死。李自成说:百姓骨肉如柴,你肥胖如猪,干脆把你炖了,我们分而食之!那么,朱常洵真的被下锅了吗? 李自成的大顺军刚破城门,城内百姓便潮水般涌向福王府。 府门大开的瞬间,300斤重的朱常洵被五花大绑押了出来,嘴里嚷嚷着“饶命”。 “百姓骨肉如柴,你倒胖成猪!” 人群中有人吼了一嗓子。 这朱常洵自打出生,那就是含着金汤匙的。 1586年,他生于明神宗朱翊钧的龙榻之上,母亲郑贵妃是神宗最宠爱的妃子。 神宗对这个儿子格外偏爱,甚至动了“废长立幼”的念头。 按祖制,长子朱常洛该当太子,可神宗偏要立朱常洵:“这孩子长得像我。” 这场“国本之争”闹了整整15年。 从1587年群臣首次联名反对,到1601年神宗被迫妥协,朝堂上下一片乌烟瘴气。 慈圣太后和王皇后站在朱常洛这边,连《皇明祖训》都搬出来压神宗。 “立储以嫡以长,此祖宗家法!” 最终,朱常洛被立为太子,朱常洵则得了个“福王”的虚衔,封地在洛阳。 可神宗哪舍得真让儿子受委屈? 他偷偷给朱常洵划了28万亩良田,又赐了无数金银珠宝,连太子朱常洛的俸禄都要分他一半。 光是修建王府就花了28万两白银,这相当于河南全省三年的赋税! 1614年,朱常洵终于离开京城,拖家带口去了洛阳。 可他哪是去“就藩”? 那分明是去“享福”。 队伍浩浩荡荡,光是搬运金银细软的箱子就装了几十车。 到了洛阳,他觉得王府太小气了,又下令拆了半条街扩建。 更离谱的是他的吃穿用度。 史书记载,朱常洵“嗜酒贪饕”,每顿饭要摆上百道菜,连猫肉、狗肉都成了家常便饭。 他的体重一路飙升,到崇祯年间已突破300斤。 放在今天,这得是两个成年男子加一起的总和。 最遭恨的是他对灾情的漠视。 崇祯年间,河南连年大旱,赤地千里,百姓饿得啃树皮、吃观音土。 朱常洵的福王府里却堆着数十万石粮食,他却下令“闭仓惜售”,还把米价抬高到每石五两银子。 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曾跪在王府门前劝他:“王爷,百姓都要饿死了,您发点粮吧!” 朱常洵却冷笑:“饿死几个草民,碍着我什么事?” 1641年正月,李自成的大顺军杀进河南。 这支“迎闯王,不纳粮”的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包围了洛阳。 城内的守军早没了士气,朱常洵这做法,弄得大家心都凉了。 正月廿二,洛阳城破。 朱常洵想从后门逃跑,却被起义军堵了个正着。 他肥硕的身子卡在门框里,百姓们举着火把围过来:“你这猪王爷,害得我们没饭吃!” 李自成走进福王府时,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怒。 库房里堆着200万两白银、几十万石粮食,就连厕所里都堆着成箱的金锞子。 他指着朱常洵的鼻子骂:“你占了河南三分之二的赋税,却让百姓饿肚子?你这狗官,该千刀万剐!” 关于朱常洵的结局,正史和野史说法不一。 《明史》只记“李自成杀福王”,没提细节。 野史《绥寇纪略》则绘声绘色说“福禄宴”。 李自成命人将福王与鹿肉同煮,分给士兵吃,取‘福禄’谐音。 可民国时期在河南孟津发现的朱常洵墓志,却推翻了这些传闻。 因为,墓志由他的儿子朱由崧撰写,上面只写着“王薨于乱军”。 考古学家后来在洛阳邙山发现了朱常洵的墓穴,棺椁完整,骸骨保存完好。 这说明,李自成并没有把他炖了分食,而是简单处决后草草安葬。 或许,野史的“福禄宴”更是民间的诅咒。 人们恨他贪得无厌,便编出这样的故事,让他的结局比实际更惨。 朱常洵死后,李自成清点了福王府的财产。 200万两白银被分给起义军,几十万石粮食则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百姓们领到粮食时,有人跪在地上哭:“谢王爷救命!” 可他们不知道,这个“谢”字,本该属于明廷,却因朱常洵的贪婪,成了起义军的“功德”。 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趁乱逃到南京,后来在旧臣拥立下称帝,史称“弘光帝”。 可他没来得及享受荣华,南明政权便在内斗中瓦解。 朱由崧最终被清军俘虏,死在北京。 他临终前写过一首诗:“父仇未报身先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可历史不会为朱常洵留名。 他的墓志上只刻着“忠”字,这是崇祯帝给的追谥,却成了最大的讽刺。 洛阳城破,不仅是一座城的陷落,更是一个王朝的缩影。 朱常洵的贪婪、明廷的腐朽、百姓的苦难,在这一天集中爆发。 他300斤的身躯,压垮的不仅是自己的性命,更是明朝最后的体面。 如今,洛阳邙山的朱常洵墓前,立着的石碑上“忠”字依然清晰。 路过的人会停下来,叹一句:“这‘忠’字,他配吗?” 历史的答案,早已写在百姓的口碑里。 不爱惜百姓的人,纵使有再高的爵位、再肥的身子,终究会被时代的洪流吞没。 主要信源:(中华网——揭:李自成率众吃掉福王朱常洵之谜)
1641年,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洵被李自成活捉,300多斤的朱常洵跪倒在地,请求免
万寿菊芳草桥
2025-09-23 16:23:21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