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网友突然发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中国的003航母福建舰都已经弹射舰载五代隐身的歼-35战斗机了,但是福特号服役8年了,竟然还不能弹射F-35C,至于原因嘛,美国海军洋洋洒洒列了好几条,就是试图让你相信,不是我不行,是因为当初没想起来设计,现在改改来不及了! 事情的起因是9月22日新华社公开的一段视频。画面中福建舰在南海某海域展开密集测试,淡蓝色的电弧闪过,歼-35像离弦之箭般冲上云霄,紧接着歼-15T挂满导弹呼啸升空,最后空警-600拖着7米大的雷达盘稳稳起飞。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127次弹射全部成功,没有一次卡壳。央视军事频道还披露了更多细节:歼-35的起落架能承受300kN的瞬时冲击力,弹射轨迹误差控制在±0.15米内,单架次弹射仅需45秒,效率比滑跃起飞提升了3倍。 再看美国这边,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系统(EMALS)从2017年服役至今就没消停过。美国海军作战测试评估办公室2024年报告显示,福特号平均每弹射181次就会出现一次重大故障,实际弹射效率还不到设计值的70%。 更离谱的是,去年加州港口的工人拆解弹射器时,居然发现关键零件已经严重锈蚀,最后不得不从退役的尼米兹级航母上拆旧零件来凑数。连美国媒体都忍不住吐槽:“这哪是超级航母,分明是价值130亿美元的浮动修理厂。” 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中美两国电磁弹射技术的路线选择截然不同。中国采用马伟明院士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供电系统,每个弹射器都有独立储能单元,即使某条线路出问题也不影响其他弹射器工作。 这种设计让福建舰一天最多能弹射37架次,比福特号刚测试时快了一倍。反观福特号采用的中压交流系统,不仅故障率高达中国的23倍,而且一旦某个部件损坏,整个弹射系统都得瘫痪,就像老式插线板烧了一个插头全屋断电一样。 舰载机的适配性问题更是让美国海军颜面尽失。中国的歼-35在设计时就考虑了电磁弹射需求,前起落架和弹射挂点经过特殊强化,既能在滑跃甲板起飞,又能在福建舰上满油满弹弹射。 央视画面还无意间曝光了歼-35的内置弹舱,里面整整齐齐排列着6枚霹雳-15中距弹,这种载弹量比F-35C多了2枚,配合250公里的射程,完全可以在敌方防空圈外发起致命打击。 而美国的F-35C就尴尬了。由于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系统在设计时没考虑五代机的特殊需求,F-35C每次弹射都得少装3吨燃油、少挂2枚导弹,否则就有结构损坏的风险。 更搞笑的是,为了保证安全,F-35C有时不得不外挂导弹,结果雷达反射截面积暴增,隐身性能大打折扣,这简直就是“穿着防弹衣上战场还得脱下来”的魔幻操作。 去年南海演习时,F-35C因为航程不足,飞一半就得返航加油,全程都被中国的空警-600看得一清二楚,美军飞行员自嘲这是“带着奶瓶打仗”。 除了弹射系统和舰载机,航母的综合作战能力差距同样明显。福建舰配备的空警-600预警机,采用氮化镓雷达技术,能在600公里外发现隐身目标,探测范围比美国E-2D预警机大了整整一圈。 这种“千里眼”让福建舰编队的防空圈向外延伸了数百公里,再加上歼-35的隐身突防和歼-15T的饱和打击,形成了“发现-锁定-打击”的完整闭环。 相比之下,福特号的双波段雷达(DBR)却故障频发。2023年的一次演习中,DBR雷达突然失灵,导致整个航母编队变成“瞎子”,最后不得不紧急召回舰载机。 美国海军现在甚至考虑用SPY-6雷达替换DBR,这意味着福特号又得经历一次伤筋动骨的大改。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福特号居然连基本的住宿条件都没解决——如果满编搭载人员,船上居然少了159张床位,水兵们只能挤在狭窄的舱室里,生活质量还不如几十年前的尼米兹级。 面对这种差距,美国海军开始找各种借口。他们声称福特号采用了太多新技术,需要时间磨合;又说F-35C的软件升级还没完成,暂时无法适配。 但这些说辞根本站不住脚——福建舰同样采用了电磁弹射、综合射频等前沿技术,却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从测试到实战部署的跨越。美国《防务新闻》无奈承认:“中国在电磁弹射领域的进步,已经迫使美国重新评估航母技术路线。” 而中国的福建舰和歼-35从一开始就是协同研发,设计团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确保每个细节都无缝对接。这种“全国一盘棋”的体制优势,让中国在短短十几年内走完了美国几十年的技术积累。
坚决反对中国建造核动力航母?不打仗优点多多,一打仗全是缺点?伴随福建舰海试进程的
【2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