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尼克松当年联华制苏成功的基本前提是,美中关系以及美苏关系

鉴清评趣 2025-09-24 10:45:29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尼克松当年联华制苏成功的基本前提是,美中关系以及美苏关系都必须比苏中关系更好。但是今天美国要联俄制华,这样的前提则不存在。美国人清楚,俄罗斯永远不会违背与中国达成的承诺! 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曾被视为改变世界格局的“神来之笔”。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一战略的根基建立在精密的三角关系计算之上:彼时美苏正深陷越南战争与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中美则因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而关系降至冰点。 这种“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逻辑,让中美苏三方形成微妙的力量平衡。正如拉夫罗夫所言,当年美中、美苏关系的“相对友好度”均高于苏中关系,这种“两弱抗一强”的结构,才是尼克松战略得以实施的底层密码。 反观当下,美国试图重启“联俄制华”的算盘却处处碰壁。2024年5月中俄发布的联合声明中,“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被明确写入双边关系定位,这与冷战时期军事同盟的对抗性形成鲜明对比。 更关键的是,中俄在能源、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已形成深度绑定:俄罗斯向中国输送的天然气占其总出口量的30%,两国联合研制的CR929宽体客机进入工程阶段,北方舰队与北海舰队每年定期开展联合巡航。这种“你中有我”的利益交融,绝非美国用几份联合声明或经济援助就能撼动的。 美国对俄政策的自相矛盾,更暴露了其战略的荒诞性。2025年3月,当俄罗斯莫斯科州遭遇恐怖袭击时,中国第一时间强烈谴责并支持俄方反恐;而美国却在联合国安理会阻挠通过谴责“东伊运”的决议。 在台湾问题上,俄罗斯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并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美国却不断对台军售,甚至将退役军舰“赠予”台当局。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重标准,让俄罗斯看清了美国拉拢背后的真实意图——不过是想制造另一个“可控对手”来维持霸权。 中俄关系的韧性,还体现在文化层面的深度互信。2025年江西卫视与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联合录制的《跨越时空的旋律》,让两国艺术家在滕王阁下共同演绎《茉莉花》与《红莓花》。 这种跨越意识形态的文化共鸣,与美俄之间充满审查与警惕的互动形成鲜明对比。当美国试图用“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离间中俄时,俄罗斯民众更记得中国在苏联解体后坚持偿还债务的诚信,记得中国企业在西伯利亚铁路改造中带来的就业机会。 经济数据的对比更能说明问题: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是2000年的12倍;而同期美俄贸易额不足300亿美元,且80%集中在农产品领域。 这种“压舱石”般的经济联系,让俄罗斯无需在中美间“选边站”。正如俄罗斯经济学家马斯洛夫所言:“中国是俄罗斯唯一能同时提供市场、技术、资本且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合作伙伴。” 从历史到现实,中俄关系的演进轨迹清晰可见:从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军事绑定,到2001年《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平等转型,再到如今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成熟,两国始终能根据国际形势调整合作模式。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与美国固守冷战思维的僵化形成鲜明对照。 当拉夫罗夫说出“俄罗斯永远不会违背与中国达成的承诺”时,他不仅是在回应美国的拉拢,更是在宣告一个事实:在21世纪的多极化世界中,国家间的关系早已超越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 对于大家而言,理解这一点或许能更清醒地看待国际新闻中的“联盟”与“对抗”——真正的伙伴关系,从来不是靠威胁利诱维系,而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与相互尊重的基石之上。 那么,你觉得未来国际格局中,中俄这种新型大国关系模式会成为主流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0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