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中国百亿项目!转头找上英日,被中国评价为“垃圾级”信用。中国在自己还没有大力发展起来的时候,就全力帮助了这个国家,让这个国家拥有了“生命经济线”。 在东非印度洋的海岸边,一片生锈的钢铁骨架在海风中矗立,像一座无人问津的纪念碑。这不只是一项停摆的工程,更是坦桑尼亚一次惨痛信用误判的见证。 问题的根源,并非简单地被谁骗了,而是他们对两种完全不同的国际合作模式,在价值判断上出现了致命的偏差,最终把自己最宝贵的国家信用,押上了一场注定血本无归的赌局。 坦桑尼亚的悲剧在于,它竟然把中国带来的一整套“共生发展方案”,和英日两国抛出的“搅局商业提案”,放在了同一个天平上。 他们没能分清谁是真正的战略伙伴,谁又是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者。 中国模式之核心,宛如赋予生机的“造血”机制,绝非简单的给予,而是能力的巧妙转移,恰似将发展的密码倾囊相授,助力他者开启自我成长的崭新篇章。 回头看看上世纪60年代的坦赞铁路就懂了。 那绝不只是一笔9.88亿元的无息贷款——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中国GDP的5%,几乎是两年的外汇储备。 那更是5.6万人次的技术援助,68位中国工人的牺牲,以及手把手带出当地技术工人的长期承诺。这是一项旨在帮助一个国家建立独立运转能力的系统工程。 而英国和日本呢?他们当年就拒绝修建坦赞铁路,这次回来,手法也没变,核心就是“破坏而非建设”。 他们许诺的“小而美”港口,或是给殖民时代的老旧设施“刷刷白墙”,根本无法满足现代贸易的需求。 他们的手段就是抹黑、许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目的很单纯:只要中国的项目干不成,他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坦桑尼亚当时没看懂,他们把一个能带来完整产业链和“深圳式”未来的长期股权投资机会,天真地换成了一个短期的高利贷骗局。 国家信用,堪称无形却至关重要的核心资产。 它于无形中支撑着国家的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是国家稳健前行、赢得国际认可与合作的关键所在。 坦桑尼亚曾拥有过非常优质的信用。那条被誉为“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是跨越半个世纪,用真金白银和鲜活生命筑起的信用丰碑。 2013年巴加莫约港协议的签订,就是这份信用价值的顶峰。 可惜,他们亲手将这份资产打了骨折。时任总统马古富利政府突然变卦,将99年的租期砍到33年,还额外索要40亿美元。 这种行为无异于把信用当成博弈的筹码随意挥霍,向世界发出了一个危险信号:这个国家的承诺,随时可能作废。 信用一旦崩塌,便如多米诺骨牌般引发连锁反应。它似一场无形风暴,所到之处,信任的大厦倾颓,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等皆受冲击,后果不容小觑。 2019年中方人员和设备全部撤离,而当初信誓旦旦的英日也拍拍屁股走人。 坦桑尼亚的国际合作信誉跌至谷底,被贴上了“垃圾级”的标签。 这与穆迪在2022年给出的“积极”前景形成了巨大反差,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宏观经济数据的好转,根本掩盖不了在重大项目上契约精神的污点。 于国际地缘经济这风云变幻的牌局中,机遇恰似夜空中稍纵即逝的流星。其窗口开启短暂,稍不留意便会错失,需敏锐捕捉、果断把握。坦桑尼亚的迟疑与摇摆,着实令人惋惜。 这不仅无端虚耗了宝贵时光,更在东非地缘政治的棋盘上,让自身区位格局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在项目陷入停滞的那几年间,邻国肯尼亚的拉穆港如新星般迅速崛起。与此同时,埃塞俄比亚亦觅得了新的出海口,发展态势渐趋明朗。 本来属于巴加莫约港的贸易枢纽地位,已经被别人抢走了,这成了无法挽回的沉没成本。 尽管坦桑尼亚在2024/25财年的矿业收入跨越万亿先令大关,然而,与世界级港口所产生的具有持续性、结构性的收益相较而言,这笔矿业收入在量级上实难与之相提并论。 如今,他们重新向中资企业(如蜀道集团)招手,中方也愿意从长远价值出发考虑合作,但这绝不是简单的破镜重圆。 信任一旦被打破,重建的过程注定漫长。巴加莫约港那片荒凉的景象,是对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无声警告:国家发展不是菜市场买菜,不能简单地“货比三家”。 如果你将希望寄托于破坏者的空洞许诺,却抛弃了建设者给出的成熟方案,那么,你国家未来的机遇,最终也只会在海风中慢慢锈蚀。 信息来源:坦桑时事巴加莫约港口项目开工在即—2015-10-16 00:00·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
坑中国百亿项目!转头找上英日,被中国评价为“垃圾级”信用。中国在自己还没有大力发
月鹿一鹿前进
2025-09-24 10:48:11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