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3日的一篇评论文章,将这场无声的战略转向推到了聚光灯下。文章指出,中国对美政策正悄然发生“结构性变化”。 如果说2018年贸易战开启的是中美关系的下坡路,那么2025年秋天,中国做出的选择,已经不再是努力刹车,而是改变方向。 从南海的无人艇编队,到对台海周边的空域重塑,再到科技战线上的强势突围,中国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回应美国的“战略压迫”。 不再是一味劝和,不再寄望峰会上的合影能够扭转根本分歧。而是选择从根子上建立一种不再依赖美国的安全与发展体系。 中国没有说“放弃和平”,但它的每一个动作都在表明:和平不只靠谈判,更靠实力。自2018年起,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试图以经济手段遏制中国发展。 中国最初的反应是对等反制,并继续寻求协商解决。2020年,美国升级科技战,限制中国接触高端芯片和设备。 中国依旧不愿断裂合作,而是加快本土替代,设立科研专项,稳住了整个供应链的基本盘。 但2024年之后,一切变了调。美国政坛对华共识日趋强硬,不断有军火商、高官赴台活动。 中方多次提出抗议,但对方的回应是更多的军售和更密集的挑衅。 中国不再重复无效的外交抗议,而是转向实战化演训。 南海演习从2024年起每月举行,2025年更是实装部署了无人艇和智能侦察系统,一次次划出“红线”,并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不再退让。 美国或许仍在自说自话地标榜“对华接触”,但中国的回应早已不再是等待。 2025年以来,中国在多个领域同步加速:经济上推动“双循环”,减少出口对美依赖,东盟和中东市场成为增长新引擎。 科技上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全面国产替代,阿里、华为、寒武纪等企业实现关键突破。 军事上则悄然完成战略导弹的部署机动化,卫星监控系统全天候覆盖第一岛链。 这些动作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份深思熟虑后的总体部署。中国没有放弃和平的理念,但它已经不再相信和平可以仅靠好意和耐心获得。 中美之间的根本矛盾,从未真正靠沟通化解。每一次高层会晤之后,都是新的遏制计划出台;每一次双边承诺后,都是新的军舰驶入台海。 今年6月,美国宣布对台半导体产品加征额外关税,表面上是“产业安全”,实则是对中国大陆的另一种围堵。 中国的回应没有停留在批评层面,而是立刻加快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签署五项新协议,推动本区域“技术融合”进程。 这不是防守,而是反击。主动出击、扩展空间,已成为中国外交的关键词。 而在防御领域,中国的动作更是引人注目。2025年版《国防白皮书》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全域覆盖、智能驱动”的现代防御体系。 这种表述背后,是对传统战略思维的彻底更新。从固定导弹阵地到高机动平台,从地面雷达到低轨卫星群,中国正从“被动应变”转向“前沿掌控”。 新加坡媒体的这篇评论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它指出了一个被多数西方声音刻意忽略的现实:中国的转变,并不是好战的冒进,而是被现实一步步逼出来的沉静应对。 从贸易到科技,从外交到军事,美国的每一次“雷区试探”,其实都在耗尽中国对和平解决的耐心。不是不愿谈,而是不愿再被耍。 即便如此,中国依然没有关闭对话的大门。 9月初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中欧安全论坛”上,中国代表团仍然强调“通过对话解决地区安全关切”,也多次表达对联合国框架下多边协调机制的支持。 但这种支持不再是“等美国转性”的幻想,而是“另起炉灶”的现实路径。如果原有体系无法保障公平,那么就另建一套规则。 中国正在打造的,不只是一个更强的国防体系和更自主的经济系统,更是一种不再依赖西方解释的国际话语。 2025年,中国主导的亚太数字协定正式生效,20多个国家签署,这标志着中国已能在没有美国参与的前提下,推动区域级别的制度建设。 中美博弈,已经不再是“谁说了算”的问题,而是“谁做得成”的较量。 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轻易放弃和平,但当和平被不断消耗、被一次次利用作为谈判筹码时,真正的理智选择,就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面对这样的中国,美国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它失去了什么。失去的,不只是一个愿意坐下来谈判的对手,更是一个愿意相信共赢的伙伴。
新加坡媒体: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3日
地缘历史
2025-09-24 11:45:2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