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联合国讲台上指责以色列后,麦克风突然没有声音。口译员说:“听不到总统的声音,他的声音消失了”。 当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在联合国发表演时,也遇到同样的情况,麦克风中断声音。 这次更明显,他正说到“国际社会应公平对待发展中国家”,声音戛然而止。口译员再次重复那句熟悉的“听不到声音”,台下一阵轻微的骚动。 普拉博沃倒是镇定,双手撑着讲台等了十几秒,技术人员调整设备后,他笑了笑说了句“看来技术也需要国际合作”,才接着往下讲。 这两起“话筒静音”事件,让联合国总部的工作人员忙得团团转。有消息人士透露,技术部门连夜检查了整套音响系统,没发现硬件问题,两次中断都被归为“临时信号干扰”。 但不少代表私下里觉得,这么巧的事接连发生,恐怕不只是技术故障。埃尔多安当时批评以色列的话可不客气,说“加沙的悲剧是人类良知的污点”,而普拉博沃提到的“公平对待发展中国家”,也被解读为暗指当前国际秩序的不公。 联合国会议的技术保障向来是个精细活。每年联大期间,几百场会议轮着开,同声传译设备、麦克风、提词器,哪个环节出点岔子都会影响全局。 有老技术员说,以前也遇到过话筒没声的情况,但多数是因为代表说话离麦克风口太远,或者不小心碰到了开关。像这样两位国家元首在批评性言论时突然中断,确实少见。 有人翻出十年前的记录,某位拉美国家领导人批评大国霸权时,话筒也出现过短暂故障,后来联合国解释是“线路老化”。 这两次事件后,土耳其和印尼代表团虽然没公开抗议,但都向联合国秘书处表达了关切。土耳其方面强调“总统的发言应完整传达给世界”,印尼代表团则说“希望技术问题不影响各国平等表达的权利”。 联合国发言人回应时,只反复强调“技术团队已全面排查,确保后续会议顺利进行”,对“是否针对特定国家”的提问避而不答。 国际舆论场却炸开了锅。有媒体把两次事件剪成对比视频,标题写着“联合国讲台的‘沉默’巧合”;社交平台上,有人调侃“话筒也有政治立场”,更多人则追问“到底是谁在控制声音”。 不过也有理性声音指出,联合国会议设备复杂,偶尔出故障在所难免,过度解读可能反而模糊了真正要讨论的议题——埃尔多安说的巴以问题,普拉博沃提的发展中国家权益,才是更值得关注的内容。 话说回来,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从来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话筒会没声,但有些话一旦说出来,就已经传到了该听的人耳朵里。 埃尔多安在声音恢复后,语气更重了;普拉博沃用幽默化解尴尬后,把该说的观点一句没落。 或许比起话筒为什么不响,我们更该想想:当这些声音真正传开时,世界有没有认真听?联合国讲台上的技术故障能修,但国际社会倾听的“故障”,又该怎么解决?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联合国讲台上指责以色列后,麦克风突然没有声音。口译员说:“听
士气沉沉
2025-09-24 11:48:0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