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比利时的一对夫妻,卖掉他们的房和车,带着三个儿子和全身家当200多万,一家5口移居中国贵州当农民。如今23年过去,这对夫妻在贵州承包了1000多亩土地,三个孩子也扎根贵州农村,他们的生活过得咋样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布雷一家当年在比利时日子过得挺不错,帕特里克是个货车司机,海蒂做护士工作,家里房子车子都有。 但他们心里老惦记着贵州这个地方,原来海蒂之前就来过贵州做义工,被这里的山水和淳朴民风吸引住了。 他们不想一辈子待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特别想过一种更贴近自然、更有意义的生活。就这么着,他们做出了让所有亲友都吃惊的决定,卖掉全部家产,带着三个孩子来中国贵州当农民。 刚来贵州的时候,困难比他们想的要多得多。语言根本不通,吃的东西也不一样,连怎么种地都得从头学。 他们租的老房子旧得很,当地人还怀疑他们能不能熬过第一个冬天。但这家人没打退堂鼓,白天跟着村民学干农活,晚上抱着词典学中文、看农业书。 三个小孩开始去当地学校上学,但因为语言问题学不了啥,海蒂就在家用美国教材自己教孩子,还教他们中文、英语、荷兰语好几种语言。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们带来的200多万积蓄,大部分都没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偷偷拿来帮村民修路、给看不起病的付医药费、帮失学孩子交学费。 他们做这些事从来不声张,直到好长时间后村里统计公益支出的时候,大家才知道这笔钱差不多已经让这对外国夫妻花光了。 钱花完了,他们就靠自己劳动挣钱,最困难的时候全家都得靠卖鸡蛋来维持生活。 慢慢地,这家人真的在贵州扎下了根。他们承包了1000多亩地,开始搞生态农场。这些地本来都是荒山,他们全家人花了半年时间,一锄头一镐子地把乱石坡改成了能种东西的梯田。 他们不用农药化肥,就靠传统堆肥法,还让养的土鸡和山羊当“除草队”。村民们一开始还笑他们“洋鬼子不会种地”,后来看到他们的南瓜亩产比本地高不少,都跑来学习经验。 现在他们的农场搞得红红火火,种着紫米、刺梨、猕猴桃、辣椒和有机蔬菜这些作物。产品不光在本地卖,还卖到了全国各地。 他们家老三托马斯现在搞电商,把农场的刺梨干、紫米酒卖得特别火,手机里存着上百个快递单号。 三个孩子在贵州长大,个个有出息。老大菲利普农大毕业后留在农场搞技术,改良的紫米品种亩产多了200斤,成了村民眼中的“洋专家”。 老二凯文对土地特别有感情,16岁就跟着父母开垦荒地,现在成了生态农业专家。老三托马斯最小但最会打交道,大学学电商,专门负责农产品的销售。 这家人完全融入了当地生活,他们和村民一起盖木楼,屋里挂着干辣椒和玉米。村民经常给他们送腌鱼、酸汤菜这些本地吃的。 海蒂记得隔壁李大爷风湿犯的日子,会特意给他炖草药。帕特里克虽然因为常年弯腰干活腰有点驼,海蒂手上也磨出了厚茧子,但他们觉得这种日子更踏实。 疫情期间农场的菜运不出去,村民们自发帮他们把菜送到县城超市,一分钱劳务都不多要。去年海蒂过生日,全村婶子都来送礼,鞋垫、腊肉、绣花荷包堆了半桌子,把她感动得直掉眼泪。 有人问他们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老两口总是笑着摇头。他们说现在的家没有比利时的大别墅,但有村民递来的热乎饭;没有纯净水,但有山泉水泡的茶;没有奢侈品,却有三个会说贵州话的儿子,和一村子把他们当亲人的街坊。 23年过去,这对比利时夫妻真的把异乡变成了故乡。他们的根已经深深扎进了贵州的泥土里,用心活着的地方,就是家。 信息来源: 新华网《文化中国行|比利时一家人:扎根贵州大山20余年 中国农村就是“家”》
2002年,比利时的一对夫妻,卖掉他们的房和车,带着三个儿子和全身家当200多万
玉尘飞啊
2025-09-24 13:39:12
0
阅读:69